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女性哥特视角看《呼啸山庄》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作者: 翟莉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呼啸山庄》   女性形象  
描述: 许多现当代女性主义评论家把女性作家笔下的哥特作品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因为它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通过探讨女性哥特视阈中《呼啸山庄》的三个女性形象,即凯瑟琳、伊莎贝拉和凯西在情节发展中各自不同的哥特式体验,以及其深陷困境、拼死抗争及反抗胜利的情节线索,可以感悟到隐匿在小说巧妙复杂的叙述方式之下女性体验的恐惧、疯癫的根源,及其不朽的文学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女性哥特视角下扭曲异化的女性形象: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作者: 黄伟涛   来源: 科教导刊(中旬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威廉·福克纳   女性的扭曲与异化  
描述: 哥特小说在20世纪美国文坛风靡一时,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领军人物,不断在哥特主义文学中获取灵感,写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经典短篇小说。本文从女性哥特的角度出发,着重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扭曲与异化的女性形象,继而探讨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殖民地女性的命运悲歌——解读《野草在歌唱》
作者: 王晓琪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他者   《野草在歌唱》   恐惧  
描述: 小说《野草在歌唱》描绘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作者莱辛以同情的口吻为读者创造了挣扎在男权和种族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作品充满了封闭、压抑、恐慌、沉默等哥特意象。女性哥特传统与南部非洲社会现实的呼应再现了女性恐惧和作为男性他者的悲惨命运。
殖民地女性的命运悲歌
作者: 王晓琪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他者   《野草在歌唱》   恐惧  
描述: 小说《野草在歌唱》描绘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作者莱辛以同情的口吻为读者创造了挣扎在男权和种族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作品充满了封闭、压抑、恐慌、沉默等哥特意象。女性哥特传统与南部非洲社会现实的呼应再现了女性恐惧和作为男性他者的悲惨命运。
女性哥特视野下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作者: 叶梅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乔治·艾略特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描述: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蕴含了大量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集中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双重作用、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和小说文本的矛盾性这三个方面。在女性哥特这一新的视角下考察这部小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染血之室》中的女性哥特元素研究
作者: 郭立群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吉拉·卡特   女性哥特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集》  
描述: 英国小说家安吉拉·卡特(1940-1992)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女巫”。她擅长经典童话改写,其作品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品《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集》更是备受瞩目。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批评家们主要从女性主义、哥特和色情文学等方面对这部短篇小说故事集进行分析,但鲜有学者对其女性哥特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作品。女性哥特,作为一个文学传统,有两个标准可供参考,即“女性”和“哥特”。卡特的《染血之室》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鉴于女性哥特传统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卡特在
浅析女性哥特在《弗兰肯斯坦》中的体现
作者: 王玉荣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丽·雪莱   女性哥特   《弗兰肯斯坦》   男性哥特  
描述: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如今享誉全球,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重视,但在其出版时却褒贬不一,争议不断。许多学者多以女性主义、复调研究以及生态批评为主题;一些学者注意到这篇著作中的女性哥特角度,但大部分都着眼于怪物和弗兰肯斯坦的矛盾,而忽略了该作品中隐性的女性形象及其哥特描写的突破性和限制性,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女性哥特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女性”,另一个是“哥特”。虽然《弗兰肯斯坦》的作者是一位女性,但是读者在这部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女性叙述者。所以,本文首先试图找出该小说中隐藏在三个男性声音之后
女性哥特:一种颠覆性的文学体裁
作者: 汪卉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女性角色   独特叙述技巧  
描述: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和心理分析批评视角,从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女性作家创 作的哥特小说特点:女性角色的双重性和独特叙述技巧,同时运用四部经典性的 女性哥特小说:《简爱》、《吕蓓卡》、《黄墙纸》和《藻海无边》进行形象分析, 从而揭示女性哥特小说是区别于男性哥特小说的一种具有隐蔽颠覆性的文学样 式。 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批评家们纷纷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了女性作家创作的哥 特小说上。自从艾伦·摩厄斯1976年在她的著作中提出“女性哥特”一词之后, 众多
自我赋权之路: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
作者: 魏慧仙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赋权   父权制   女性哥特   托妮·莫里森   《爱》  
描述: 《爱》是托妮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一部力作,在读者和评论家之间享有很高的赞誉。拥有黑人和女性双重身份,托妮莫里森将黑人女性形象推到了聚光灯下,并赋予她们发声的权利,但《爱》这部小说与她早期的小说和传统的女权主义作品有所不同,它跳开白人主流文化对女性的迫害,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表明威胁女性自我赋权的根源首先是来自种族内部的父权制。借助女性哥特理论,并基于它的三个最典型的特征——封闭的生活空间,勇敢无畏的女主人公,以及皆大欢喜的结局,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国内外对托妮莫里森和该小说
重构与颠覆:解读吕蓓卡
作者: 周淑茹   来源: 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   重构   颠覆   魔鬼   天使   吕蓓卡  
描述: 达芙妮·杜穆里埃在她的小说《蝴蝶梦》中塑造了一个神秘女性吕蓓卡的形象。该文拟从女性主义角度,以我的眼光,想象、话说、解读吕蓓卡。并且认为吕蓓卡是具有比较明确的主体意识,崇尚独立,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女性形象。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