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写作”随想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长江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体验   女性视角   女作家   身体写作   性别文化   文学创作   女性心理   女性命运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  
描述: 当今时代,女性话题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已然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现象包含着强烈的性别文化意味。仅就文坛而言,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便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热点,引起关注。然而,人们是在怎样的意义上去理解它的呢? 一 从字面上看,“女性写作”这样的汉字组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女性的文学创作,然而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使情况变得复杂。
一个时代的梦:三毛女性意识解读
作者: 张毅蕾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海音   性文学   写实手法   思想认知   成长时期   女性命运   台湾经济   对外交流   台湾文化   文学背景  
描述: 一、三毛成长时期的女性文学背景三毛成长的时代台湾战争已经结束,台湾内部已经相对稳定,土地改革完成之后,阶级矛盾日趋弱化,同时,台湾由家庭手工业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迅猛地发展,逐渐加强对外交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台湾文化与西方的交流,这一时期,台湾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文学从思想认知到表现手法上都有了很大突破
女性的妖娆与华丽蜕变:海男长篇小说中的女性成长叙事
作者: 梁小娟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魂   蜕变   成长小说   自我   身体   女性命运   长篇小说   男人   当代女性文学   苏修  
描述: 作为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海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以其极具先锋性的诗歌为女性正名,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女性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思考是海男长篇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作为"一位为着女性而写作的作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李章凤   来源: 牡丹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立场   《长恨歌》   男权文化   王安忆   女性身份   文学创作   选美比赛   女性命运   一个女性   两性和谐  
描述: 王安忆的《长恨歌》展现出了对王安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女性命运的关照与探索。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王琦瑶的故事,表现出了王安忆对女性命运的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王安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即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对两性和谐的展现以及对女性身份的构建。因此,本文通过解读与剖析《长恨歌》,诠释王安忆在文学创作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文革后的中国文坛,出现了女性文学这道鲜明而独特的风景线。女性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不仅
乔治·爱略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特色研究
作者: 许丽梅   陈强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期   宗教道德   反抗意识   维多利亚时代   文学创作   文学变革   特色研究   女性命运   爱略特   女性主义  
描述: 语中运作,在遵循男性传统的掩藏下进行着一场默默的女性文学变革。 [1] 乔治·爱略特的女性主义具有自己的特色。她的女性主义的产生是以
女性文学的娇弱、雄化和无性化
作者: 张擎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女作家   无性化   女子   妇女   女性命运   张洁   作品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描述: 一、女性文学的娇弱女人有女人的专利。每年都有那么一天,全球都在开会纪念,检阅着妇女队伍,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忙着,总有那么一些演说、通电、评论在大声疾呼着同一个主题。这一天,女子是扬眉吐气的! 除此而外呢,女子便不敢奢望也不敢得意忘形。诸多可亲可佩的中国良家妇女,受
女性文字力量的回归:浅析余翠荣作品
作者: 侯伊玲   来源: 草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蒙古   女性作家   女性视角   阅读   命运悲剧   女性命运   故事   作品   女性文学   力量  
描述: 五月的内蒙古,时常,沙尘在飞扬。在一个刮着风沙的春日下午,我安静地合上了《今夕何夕》,结束了近十多天时间的阅读。细读余翠荣《今夕何夕》,同是作为一名女性写作者,我为之欣然、为之感动。《今夕何夕》这本书中承载着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一个个关于命运悲剧的故事,这些女
女性文学和女性意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断想
作者: 阮忆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隐形伴侣   张抗抗   四只   男人和女人   矛盾心态   女性命运   张洁   一个女性   当代女性   张辛欣  
描述: 一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描述:从前的人是有一个头,四只手,四条腿,两张相反的脸。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分为了两半,于是有男人和女人。虽然是神话,但男女各有自己的灵魂,“相反的脸”却是真的。所谓女性文学就是指用女性的灵魂透视世界,用女性的眼睛观察人生的文学。也就是说。女性文学须突出女性的主体意识,旨在实行男女之间实际
世纪末的女性观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纪末   男权文化   女性主义文学   历史形态   生存状态   女性主义写作   女性命运   女性写作   女性文化   女性文学  
描述: 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应该说到了人们应该打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时候了,它不应该仅为一个政治性概念.我更愿将它当成一个文化性概念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针对男权文化的政治、暴力、争斗……,女性文化却是虔敬、温馨、羞涩、甜美、和睦,以趋于人性完善为旨归.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自我精神拯救的一种途径.翻过一个世纪的女性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探寻到,在这百年中,女性是如何在历史形态与现实境遇中自我定位;如何在那些已被同化或者说仍在异化的因素中重新寻找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从而形成女性自主品格的精神历程.
女性文学从理想走向现实:90年代女性文学流向之二
作者: 任一鸣   来源: 艺术广角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走向   现实   新写实   池莉   女作家   年代   理想爱情   理想主义   女性命运   女性文学  
描述: 80年代中期以前的女性文学,整体风格是抒发理想的、充满激情的。无论是具有严格道德操守的钟雨,还是富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陆文婷,亦无论是奋斗、抗争的梁倩们,还是刘西鸿笔下潇洒的特区女性,无不散发着理想主义的追求气息。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平息了,理想的光圈消失了。可以说,女性文学开始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80年代后期女性文学现代衍进的一个重大转折变化。池莉及其作品是这一转折变化的重要标志。而到了90年代,女性文学继续从理想走向现实,走向“新写实”,便成为绝大多数女性作家创作的共同转折趋向。
< 1 2 3 ... 22 23 24 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