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2658 条
-
伍尔夫《夜与日》中女性主义探析
-
作者:
赵峰
来源:
宿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新女性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主要是结合《夜与日》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通过其对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的地位、几位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为女性提供的三条道路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
玛格丽特·埃特伍德《毛团》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
作者:
章学文
来源: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毛团
男性父权制
玛格丽特.埃特伍德
女性主义
-
描述:
通过对玛格丽特.埃特伍德短篇小说《毛团》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性在男性父权制社会中所承受的来自于职业竞争和自身情感纠葛的双重压力,以及她们的反抗精神与方式。
-
《荆棘鸟》中“魔女”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傅莉莉
来源:
襄樊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文化
魔女形象
天使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荆棘鸟》中有两个颇具反面特征的女性形象:玛丽.卡森和贾斯丁.奥尼尔,从澳大利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小说中的这两位“魔女”,指出二者的“魔女”身份实际上是父权社会对女性追求自主和解放的压抑和报复,是对真正的女权战士的扭曲和恐惧的表现。
-
迎合中的抗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利蓓加与斯佳丽
-
作者:
何蔷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蓓加
女性主义
斯佳丽
-
描述:
作为《名利场》和《飘》中的著名女性形象,利蓓加与斯佳丽所获得的评价向来都是褒贬不一。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来,二者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她们同样为了生存在男权社会中进行抗争,这种抗争同时又伴随着迎合、无奈与妥协。
-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
作者:
靳怀芳
胡宗锋
来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嘉莉妹妹》
“新女性”
《第二性》
女性主义
-
描述:
的“新女性”。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尝试重新解读嘉莉妹妹的“新女性”形象,指出该小说没有超越文化的社会根源,嘉莉始终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中的。同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做出了解释。
-
女性主义广告批评反思
-
作者:
韩素梅
来源:
广告大观(理论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广告批评
女性主义
性别
-
描述:
在市场经济催生下的商业广告以消费欲、性欲和权力欲为利益诉求点,这也是女性主义对广告进行批评的主要依据。然而,为了达到对消费欲和权力欲的批判,女性主义广告批评却出现了去除或忽视性别内涵的批评趋势,造成
-
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陈明明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乔治·艾略特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乔治.艾略特因其作品对道德的严肃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被当代英国批评家利维斯列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在其作品中,艾略特以独特的女性视野塑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形象,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如实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即妇女在职业、教育和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困惑。其作品如镜子般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
-
论格拉斯贝尔独幕剧《琐事》的颠覆性
-
作者:
胡小花
来源:
唐都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颠覆
男性中心
女性主义
-
描述:
美国女剧作家苏姗·格拉斯贝尔的独幕剧《琐事》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思想与现代主义特征。表现了在男性中心社会处于边缘地位、丧失自由和权利的女性对传统道德标准以及价值观念的反叛和挑战,拒绝并颠覆了19世纪女性文学传统、传统性别角色、传统女性形象、男权社会司法传统等。
-
解读《日用家当》中蒂的形象
-
作者:
杜寅寅
来源:
科技资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塑造
女性主义
文化遗产
-
描述:
《日用家当》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1944--)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通过对待家庭文化遗产"被子"的不同态度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三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对蒂的人物形象重新定位,从而发现蒂身上所特有的,代表当代美国黑人的文化遗产观和对抗压迫的鲜明特点。
-
物化命运下的悲剧——杜十娘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
-
作者:
邓桃莉
来源:
镇江高专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化
悲剧
杜十娘
女性主义
-
描述:
杜十娘是冯梦龙塑造的经受苦难和屈辱磨砺后觉醒的女性形象,为争得做人的权利、爱情的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的悲剧是男权社会和文化下女性物化命运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的双重性,以及存在于作家脑海中的男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