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述略
作者: 陈开举   来源: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弱势阶层研究   后殖民主义   文化研究   性别研究  
描述: 受后现代主义的广泛影响,过去30年左右,西方文化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致形成了以下几大领域:后殖民研究(postco lon ia lism),性别/女性研究(gender study/fem in ism),弱势阶层研究(suba ltern stud ies)等。在我国,这些领域中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它方面还很薄弱。随着2004年《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我们相信,以关注社会权力不均衡及因此造成不平等后果为己任的文化研究之其它方面也可望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上述主要流派进行简要介绍。
试论后殖民主义小说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以《黑暗之心》为例
作者: 韦红雁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希望   后殖民主义   他者   复杂性  
描述: 女性角色和殖民化之间是一种有着天然联系的两个主题。一方面,由于她们的性别和身体特性影响,促使女性文学更倾向于生育能力、纯真、创造与自然的生活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女性逐步成为原罪、阴险、邪恶与诱惑的始作俑者。在西方所创造的殖民地中,女性这种双重角色发生符合当地人的设想。本文主要从女性他者角色、角色复杂性及希望的象征三个角度对《黑暗之心》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探析。
斯皮瓦克与她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作者: 刘艳红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皮瓦克   解构主义   女性视角   后殖民主义  
描述: 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家之一,斯皮瓦克后殖民主义批评最突出的特征是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她的后殖民主义女权批评主要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第三世界妇女的无形压制和歪曲。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的后殖民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开拓了新的空间。
漫谈演进中的“囧”途
作者: 徐雯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皮瓦克   解构主义   女性视角   后殖民主义  
描述: 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家之一,斯皮瓦克后殖民主义批评最突出的特征是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她的后殖民主义女权批评主要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第三世界妇女的无形压制和歪曲。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的后殖民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开拓了新的空间。
西方后殖民语境下的《紫颜色》研究
作者: 钱睿含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颜色》   后殖民主义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  
描述: 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全新诠释了女性身份问题,颠覆女性他者的边缘角色。艾丽丝.沃克的女性主义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美国黑人女性作家采用黑人种族与文化的边缘性给予她们的特殊有利位置成功地改写了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被边缘化的命运。
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作者: 魏慰   来源: 才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杜拉斯   后殖民主义   解读  
描述: 本文着眼于对杜拉斯作品中体现出的后殖民主义写作倾向进行探索和分析,希望在对作者的东方情结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挖潜,发掘作者的西方殖民者的身份优越性和实际生活中的穷困弱势者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并从女性文学的写作视角对后殖民主义进行了较为独特的解读。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析《芒果街上的小屋》
作者: 朱艳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混杂   多元化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小说主题大都围绕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的成长经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混杂身份的构建展开。《芒果街上的小屋》讲述了一位墨西哥裔美国女孩的成长故事。芝加哥城里破旧狭窄的芒果街是女主角埃斯佩朗莎既想依靠又渴望抛下的家园。简陋的环境和街上女孩们的不幸命运引发了埃斯佩朗莎对移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西斯内罗斯的作品虽然算不上鸿篇巨制,但在反映美国境内墨西哥族裔群体,尤其是墨西哥裔美国女性的当代生活现状和集体心理状态上独树一帜,为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做出了贡献。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出发,论述遭遇文化碰
女性人物的身份寻求: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
作者: 刘小爽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   移民  
描述: 母女的故事为框架,生动描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母亲与第二代成长于美国的华裔女儿的生活境遇,思想变化。本文采用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身份探寻过程,共分为七个部分。前两章主要介绍
从叙事空间到第三空间:《仁慈》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作者: 杨雪莲   来源: 烟台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仁慈》   后殖民主义   空间叙事   第三空间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莫里森的小说具有浓郁的黑人文化特质,主题思想深刻,人物形象丰富立体,语言犀利而不失幽默。并且在它的第九部小说《仁慈》中,采用空间叙事手法打破时间叙事传统,在叙事中体现莫里森对小说人物第三空间身份的认同。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一个农场中几个女性如何克服困难,顽强求生。小说的背景复杂,多种文化与信仰交织而成;人物身份多样,作者的写作手法特别,独特的章节安排,多视角的转换等手法形成了文本显著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北爱尔兰诗人希尼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程建锋   来源: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   后殖民主义   宗教   殖民者   女性形象  
描述: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框架内,以英爱殖民冲突为背景,解读了爱尔兰的伟大诗人和天才文学批评家谢默斯·希尼创作的昭示性别身份和反映北爱尔兰女性不堪遭遇的诗歌,分析了诗中塑造的一系列遭受压迫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北爱尔兰女性在殖民者、宗教、男权三重压迫下的艰难生存环境。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