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坚守与放弃——吉卜林笔下的女性形象
作者: 孙亚男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吉卜林   悲剧   原因   女性  
描述: 吉卜林用手中的笔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们一样自尊自重,坚守自己内心对爱情、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用生命抗争着当时的社会、身边的环境以及自己注定不幸的结局。她们的悲剧令人叹息,发人深思。
青楼名妓杜十娘形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 牛苗苗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文化解读   原因   杜十娘  
描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晚明社会的产物,它超越了前代"才子佳人"的典型模式,怀抱"爱情梦"的杜十娘为爱献身,塑造了一个旧时代的新女性形象,本文重在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作者: 付亚云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诗经》   原因   弃妇  
描述: 《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论沈琼枝个性解放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作者: 朱莹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解放   局限性   原因   沈琼枝  
描述: 沈琼枝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女性形象,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晚晴时期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觉醒,但同样存在着诸多局限性,这种现象是受作者本身和时代的双重影响。所以,从局部上看,吴敬梓对儒家的伦理规范有所突破;从整体上看,仍遵守着封建的伦理规范。
浅析吕碧城被遗忘的原因
作者: 雷鸿美   吴云珠   粟凤玲   来源: 速读(中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遗忘   吕碧城   原因  
描述: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吕碧城以一个先觉女性的形象进入政界、商界、文学界、教育界、新闻界及学术界,一度形成“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但在1943年吕碧城离世后,她几乎被历史遗忘。本文从历史背景、地域因素、文学创作、个人原因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吕碧城被遗忘的原因
《金瓶梅》中的妻妾之争
作者: 张馨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瓶梅》   妻妾   原因   斗争  
描述: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女性群像的小说,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门庆的妻妾这一女性群体,她们是西门庆家庭生活的主角,由于她们在地位、财富、子嗣、性服务上的不同表现,西门庆对她们的态度也不同,她们为了独占西门庆的宠爱时刻都在相互斗争,并且和可能获得西门庆宠爱的仆妇斗争,她们的斗争,展现了明代社会一夫多妻家庭中女性生存状态。
历史转型时期的女性悲剧——论《白鹿原》中女性悲剧形象
作者: 王利荣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时代   悲剧   原因   女性  
描述: 《白鹿原》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扛鼎之作,是体现陕西传统文化的煌煌史诗,是迄今为止公认的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作品自问世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界对其思想艺术的研究和探索逐步深入,成果辉煌。时至今日,热度不减。笔者认为陈忠实在作品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五十多年历史跨度的民族秘史,更展现出的是一出女性悲剧史。陈忠实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并不多,却性格各异,命运不同。故而关注她们的命运、分析她们的性格、研究她们的悲剧及其成因,对评价和衡量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整个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蕴含至关重要。比如吴仙草、冷大小姐、田小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日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薛利红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日本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形象   原因   差异  
描述: 于芥川龙之介一生的创作之中的。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日女性形象以及她们之间的差异和存在差异的原因
男权视野下的女性形象--浅谈《水浒传》中的女性观
作者: 陈若凡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水浒   价值评判   原因   女性  
描述: 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的悲凉生存状态。本文通过探究《水浒传》中的女性观,浅析在男权视野下挣扎求存的女性形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试论元代戏曲中人物形象的“重女轻男”现象
作者: 全玲玲   刘宏平   来源: 昌吉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代戏曲   影响   原因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元代的戏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它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尤其出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面极广,她们所闪耀的光辉甚至掩盖了剧本中男性角色,是文学上的“重女轻男”。了解元代戏曲中的这一特殊现象背后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对欣赏元代戏曲及相关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