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人物造型】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王仁华工笔戏曲人物画作品赏析
-
作者:
朱丽娟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造型
王仁华
工笔戏曲人物
-
描述:
在品味王仁华的精美画作时,我们可以发现她从中央美术学院研习回来后,开始在画面中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京剧戏曲的符号,并将其与现代青年女性形象相融合,从而使语境的表达更加深刻,以小见大,写形传神。但这种深刻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艺术家求索心灵所达之境的巧妙揭示。
-
唐代女性人物造型的审美特征
-
作者:
胡玉霞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造型
审美
唐代女性
-
描述: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百业俱兴,文化外交发达。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使得外来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与中原文化充分交流融合,形成唐代独特的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唐代女性人物造型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辉煌灿烂与精彩,流传下来了很多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
-
谈电影《东邪西毒》中光对女性人物的塑造
-
作者:
郜芸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光影
人物造型
《东邪西毒》
-
描述:
"光是电影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电影视觉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1]电影艺术领域中的光线能够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光的使用也被视为导演或者摄影师的特定艺术风格符号。文章以电影《东邪西毒》为例,探讨了光对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表现手法。
-
李琳赢来了属于自己的2005
-
作者:
郝耀华
来源:
电影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的天空》
人物造型
李琳
电视剧
-
描述:
对李琳来说,2005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在接连播出的《历史的天空》、《与爱同生》、《搭错车》等电视剧里,李琳塑造了三个精彩的女性人物造型,实现了自己在十年积累后的最大跨越。
-
清代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研究
-
作者:
袁宙飞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年画
人物造型
女性人物
-
描述:
年画的女性人物造型因创作发展需要,民间创作者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多元融汇,兼容并包,打破传统固有模式的束缚,在保持自身民间艺术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吸收适合自身发展的外来技术与艺术特色,这对我们今天艺术创作者在对待自身母体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
唐墓壁画与当代工笔重彩画之女性形象比较:以永泰公主墓《九宫女图》为例
-
作者:
杜菊霞
来源:
西安美术学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造型
工笔重彩
敷彩技法
九宫女图
女性形象
唐墓壁画
-
描述:
壁画永泰公主墓《九宫女图》和当代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做比较研究,从人物衣着、发型发饰、人物造型、笔墨线
-
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比较研究
-
作者:
钟潇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造型
封建社会
绘画史
妇女生活
唐代
人物画
比较研究
女性形象
仕女画
经济繁荣
-
描述:
仕女画是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是古代表现女性题材绘画的统称,在中国的绘画史上非常重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并流传至今。原本是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后来成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
陈凯歌电影的众人物及体现的人文内涵
-
作者:
周南
来源:
企业家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人物造型
导演
人性
边走边唱
陈凯歌
人物形象
人文内涵
女性形象
典型形象
-
描述:
本文将立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力图对陈凯歌的创作进行流脉分析,进而探究陈凯歌电影的成功创作并获众多国际奖项的原因所在,分析这些电影的形象、内涵以及特点,试图从文化美学的角度重新挖掘陈凯歌电影的深厚文化意蕴。
-
绚丽之美:隋代敦煌壁画中女性造型初探
-
作者:
阮立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造型
女性人物形象
印度佛教艺术
女性化
隋代
敦煌壁画
女性形象
服饰
供养人
菩萨
-
描述:
隋代历史尽管十分短暂,但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隋代统治者非常崇信佛教,广建佛塔,修建佛寺;由于内地广大寺院都已毁坏,很难找到隋代佛寺,而敦煌却保存了隋朝洞窟一百多座,成为隋代佛教艺术遗存最多的地方。隋代敦煌石窟艺术更趋向绚
-
花的隐喻——岳海波作品印象
-
作者:
张荣东
来源:
国画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连环画
诗性
创作技艺
人物造型
创作题材
岳海波
《七夕的传说》
隐喻手法
《孔子》
女性形象
-
描述:
的传说》等等,深得用线之妙,包括他后来的一些主题性创作,在人物造型及构图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当时就有很多的效仿者,已具有了某种范本的意义。但真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