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女性意识解读
作者: 陈钰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姻观念   俄国社会   夫人会   安娜·卡列尼娜   包办婚姻   托翁   列夫·托尔斯泰   个体独立   离家出走   列文  
描述: 一、引言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一位非凡的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安娜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命运堪怜。她受尽了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父权主义的压迫,她渴望自由的恋爱。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女性意识的迸发,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而是将她引入了死亡的深渊。现在,我就带领大家走进托翁的这部伟大作品,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哪个国家都曾经涌现出一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女性,她们的经历和抗争
试论两位悲剧女性形象——比较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那夫人爱情悲剧根源的异同
作者: 孙振华   来源: 云梦学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   新兴资产阶级   列夫·托尔斯泰   十九世纪   卡列宁   爱情   个性解放   于连   女性形象  
描述: 在十九世纪浩如烟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里,有两位令人瞩目的悲剧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是俄国的“艺术之神”列夫·托尔斯泰和法国的“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分别在他们的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红与黑》里,根据真实的悲剧素材,结合自己对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新旧交替对的腐朽社会所作的精僻入微的洞悉而塑造出来的。下面,我想从她们的出身、婚姻
梅列日科夫斯基面对屠格涅夫的两副面孔
作者: 王立业   来源: 中外文化与文论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屠格涅夫   象征派   梅列日科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批评家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俄国文学   女性形象   象征主义者  
描述: 梅列日科夫斯基对屠格涅夫的评论几乎伴随着这位批评家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俄国象征派的始(19世纪90年代初)与终(1908年~1911年),其开始是以《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其新流派》(1893年)这一著作的问世为标志的。在这部文论中,梅列日科夫斯基将对屠格涅夫的研读置于19世纪60年代以来俄国文学及其批评的大背景之上。梅列日科夫斯基对这个时间段的屠格涅夫研究有着很大的偏差,存在着严重的
谈谈对安娜悲剧的看法
作者: 刘绿宇   来源: 南都学坛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宗教观   看法   资产阶级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   卡列宁   个性解放   女性形象   爱情自由  
描述: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外国文学爱好者。笔者认为,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性格、社会压力及作者的宗教观等促成了安娜的悲剧,形成了产生安娜悲剧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俄罗斯女性文学翼影录
作者: 孙美玲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女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中篇小说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女性文学   卫国战争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描述: 俄罗斯女性文学翼影录孙美玲“女性文学”是存在的吗?女作家看世界是有特殊的视角吗?她在陈述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心灵的时候,有与男作家迥然相异的手法和技巧吗?女作家的语言艺术贡献,有它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嬗变的轨迹吗?……当我研读女作家作品的时候,这些问题...
“活跃的生命”与“不结果的花”——赏析《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个人物
作者: 陈建华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索尼娅   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战争   小说   生命力  
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作家的审美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家所钟爱的主人公往往是作家审美理想的体现者。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中,列夫·托尔斯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想就作品中娜塔莎和索尼娅这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作些分析和比较,并以此来考察一下托尔斯泰的审美理想。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塑造女主人公娜塔莎·罗斯托娃形象的。娜塔莎是托尔斯泰诗意化了的人物,这一形象是以丹尼雅·贝尔斯(托尔斯泰的妻妹)和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托尔斯泰的妻子)为原型
重折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 陈婷婷   来源: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列夫·托尔斯泰   卡列宁   重折   悲剧   丈夫   爱情   米兰·昆德拉   《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形象  
描述: 翻开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那么多可爱动人的女性形象活跃于眼前,使人难以忘怀,奏响了一首女性交响曲。但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点和欣赏水平不同,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众说纷纭。有人把安娜的悲剧归罪于“官僚机器”卡列宁和“花花公子”渥伦斯
安娜·卡列尼娜与简·爱形象比较浅议
作者: 宋建峰   来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主人公   形象比较   上流社会妇女   列夫·托尔斯泰   罗切斯特   简·爱   爱情   贵族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  
描述: 一八四七年,《简·爱》以它深沉蕴籍的力量震撼了整个英吉利海峡傲慢守旧的人们,二十年后,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同读者见面了。岁月的苍桑,人世的浮沉,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两部作品不仅没有消失或褪色,相反,却以它深刻的社会内容,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以及广阔的异域生活画面,起各国学者和人民的珍视。尤其是作者倾其心力刻画出来的两个女性形象,凝重而厚实地描叙了十九世纪中期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曲折道路。尽管这两个女性形象最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但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
她们真是新人形象吗?
作者: 罗宝田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人形象   强光   社会主义新人   列夫·托尔斯泰   姑娘   作品   社会生活   “庸常之辈”   理性   环境考验  
描述: 《燕儿窝之夜》问世以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曾镇南同志说它“为我们活画出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方顺景、牛志强两同志赞誉说,它“是一支催人奋进的战歌,也是一曲嘹亮激越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颂歌”燕儿窝的姑娘们真的称得上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新人”么?我还不敢轻易苟同。结论应该产生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让我们来结识一下燕儿窝的姑娘们罢。
不同国度 相同命运——德·瑞那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比较
作者: 贺凤来   来源: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瑞那   列夫·托尔斯泰   卡列宁   司汤达   渥伦斯基   长篇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   相同命运   女性形象   《红与黑》  
描述: 不同国度 相同命运——德·瑞那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比较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