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表现
作者: 孙俊杰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伦理政治思维   儒家伦理   儒家文化   知识分子  
描述: 从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产生至今,茅盾文学奖可以说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同步。虽然它的历届获奖作品并不都能孚众望,甚至引起很大争议和质疑,但作为唯一一个全国性的长篇小说大奖,这种与新时期文学的同步性、全国性、以及它的题材的广泛性,它的发展、它的获奖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争论就可说是一部活生生的新时期的文学发展史!不论是从促进茅盾文学奖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更加广阔的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状况的角度,都足以让研究者对之进行细致的考察和研究。目前对于茅盾文学奖的研究,更多的局限于它的评奖制度以及获奖文本所体现出来
《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作者: 李秋梅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先生   《白鹿原》   白嘉轩   儒家文化   女性形象  
描述: 该文试图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分析《白鹿原》中的三类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呈现的儒家文化积淀以及现代社会形态下儒家文化的命运.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关中文化渊源着手,分析"关学传人"朱先生的儒家文化道统.朱先生是作品中处于理论层面的人物,是绵延传承两干多年
中国反家庭暴力运动修辞中权利-和谐对立话语的女性主义分析——一种跨文化和解的尝试
作者: 关依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家庭暴力运动   女性主义法律理论   自由主义   权利   儒家文化   和谐  
描述: 本研究意图参照西方女性主义法律理论中目前新出现的一种理论转换来引导中国反家庭暴力运动的理论创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反家庭暴力运动在西方女性主义及由其引领的全球性妇女运动影响下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取得了理论、社会工作以及立法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在这场延续至今的运动中,反家暴运动者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框架下对女性的抽象、孤立、原子个人的理论假设,采用人权视角组织运动策略,与本土文化中的认为女性根植于社会关系、依赖具体情境而存在的视角发生了碰撞。由于缺乏理论自主和批判性反思,反家暴运动者将二者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
陕北民歌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杨夏   来源: 音乐天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环境恶劣   革命队伍   兰花花   红军战士   横山县   文化传播   陕北民歌   烟花女   边缘地   儒家文化  
描述: 在现存的8000多首陕北民歌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这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创作者们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历史上,陕北一直是一块民族杂居、民族融合的边缘地带,由于它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民风强悍、文化传播不便且又呈多样化状态,相比之下,中原地区正统的儒家文化在这
从传统文化看《京华烟云》的女性形象
作者: 高雪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红楼梦   女性崇拜   木兰   道学思想   家庭环境   林语堂   儒家文化   女性形象   传统文化  
描述: 《京华烟云》有"现代红楼梦"之称。书中人物近百,女性占了多半,构成了一个艳丽多彩的女儿国:冰雪聪明的木兰,端庄典雅的莫愁,娴雅淑静的曼娘,才华横溢的红玉……那是一个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年代,女儿们因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气质秉性各异,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命运。一《瞬息京华》中的女儿们,大都受到儒道传统文化的影响。木兰是姚思安最喜爱的孩子,受其父道学思想的影响,她成长为一位清雅超逸的道家女儿。
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
作者: 罗时进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社会   学术界   男子   清人   论略   原始社会   儒家文化   宗法观念   女性形象   朱淑真  
描述: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生卒年不详,清人况周颐在《证璧集》中考证其为北宋元祜至南宋绍兴之际人,大致可以依据。她一生创作丰富,尽管她的父亲在她死时“以佛法并其生平著作荼毗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今所传者,百不一存”(魏仲恭《断肠诗集序》),但仍有330余首诗和30余首词得以流传,大大超过了元代以前所有的女性作家。这些作品,写出了爱和恨交织的真实人生,表现出一个古代罕见的女性形象,曾引起过自宋以来许多学者的注意。但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这位具有独特个性和突出成
林语堂小说论
作者: 孙凯风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街》   《京华烟云》   道家文化   文化追求   爱情小说   林语堂小说   中西文化   儒家文化   女性形象   《奇岛》  
描述: 林语堂小说论
从俄朝民族文化心理看安娜和春香爱情追求之差异
作者: 刘艳萍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交生活   情的方式   民族精神   儒家思想   爱情悲剧   爱情观   托尔斯泰   民族文化心理   爱情追求   儒家文化  
描述: 作为成功的古典女性形象,安娜和春香所属的国家、社会不同,出身、教养也不同,可是,她们追求爱情生活的历程却如此相似,即她们都是美善的完美结合体;都追求真挚而自由的爱情;其爱情追求具有情爱的绝对定向性;为追求理想的爱情勇于反抗专制势力而不妥协。可是仔细考察其爱情的心理内容、表现方式及命运结局,就会发现其中的显著差异,这是两个形象难以比较的最大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个形象之不可比。笔者认为,安娜和春香的爱情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还分别体现着俄朝民族某一特定时期普通的平民的爱情观。所谓“平民”,泛指劳
捣麝成尘香不灭——从性别角度关注元杂剧中的青楼女子形象
作者: 牛晓霞   来源: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元杂剧   中国古代   关汉卿   青楼女子   赵盼儿   儒家文化   妓女形象   女性形象   综合研究  
描述: 金元时期,随着女真和蒙古贵族的南侵,直至最后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迥异于中原儒家文化的草原文化。虽然无法和儒家文化形成对峙的两极,甚至有被儒家文化同化的倾向,但是在被同化的同时,它会产生
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
作者: 罗时进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社会   学术界   男子   清人   论略   原始社会   儒家文化   宗法观念   女性形象   朱淑真  
描述: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生卒年不详,清人况周颐在《证璧集》中考证其为北宋元祜至南宋绍兴之际人,大致可以依据。她一生创作丰富,尽管她的父亲在她死时“以佛法并其生平著作荼毗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今所传者,百不一存”(魏仲恭《断肠诗集序》),但仍有330余首诗和30余首词得以流传,大大超过了元代以前所有的女性作家。这些作品,写出了爱和恨交织的真实人生,表现出一个古代罕见的女性形象,曾引起过自宋以来许多学者的注意。但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这位具有独特个性和突出成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