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他者】搜索到相关结果 255 条
-
“女性书写”的主体(性)悖论
-
作者:
刘岩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身份
他者
父权文化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解放运动
女性创作
女性书写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本文回顾"女性书写"的概念沿革以及该术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不同译法对原有范畴所做的挪用。研究表明,对女性主体和主体性的凸显,虽然为女性创作进行了话语模式和言说方式的理论化构建,促进了女性运用语言表达女性经验、女性欲望和女性诉求,但是,女性在父权文化所处的他者地位同有能力言说或书写的主体身份之间构成冲突,后现代语境中处于不断建构过程的主体身份,又由于其内部的阶级、种族、民族、地域的差异变得更为复杂而多元,加剧了女性书写的异质性内涵。
-
9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西方男人”
-
作者:
杨定明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人
女主人公
女性经验世界
他者
王安忆
中国女性文学
文本
女性写作
男人
第三世界
-
描述:
阅读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的许多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性经验世界中的"他者"——即异性方往往会出现西方男人,并且这些西方男人在文本中常常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而如果我们将这种文化现象与"后殖民"时代的第三世界现实背景
-
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女性声音
-
作者:
冀可平
来源:
北大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女性特质
他者
传承
声音
口头叙事
源头
女性
-
描述:
在当代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勒克莱齐奥均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1963年,正当法国现代主义文学渐趋式微之时,年仅23岁的勒克莱齐奥凭借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诉讼笔录》一举夺得勒诺多文学奖,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坛新星;1980年,其另一部作品《沙漠》又取得巨大成功,并于当年荣获法兰西学士院首届保尔 · 莫朗文学奖;2008年,勒克莱齐奥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而目前在中国,除去一些翻译作品,访谈录和介绍性文章,尚未存在任何专著对该作家进行深入研究或整体探讨。本论文综合运用主题分析、文体学、叙述学、神话批评等方法,
-
女性立场与张爱玲的文学追求
-
作者:
吴珂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
女性视角
传统男性文化
男性化写作
他者
宗法
生存状态
女性心理
女性文学
洞察力
-
描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张爱玲当属最为独特孤傲的女作家了。她的文学追求和人生追求与当时文坛主流思想截然不同,而她也毫不掩饰她与主流之间这种紧张对抗甚于对话的关系。例如,在《谈音乐》中她就明确反对“英雄气”和“庙堂气”的精神追求和“清坚决绝的宇宙观”,而转而亲近一个风俗的,亲切的,有着浓厚人情味的日常世界。她不爱“大红大绿”这种强烈的对照,说“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而偏爱“葱绿配桃红”这种参差的对照。她不看重“英雄”和“超人”,却把目光投向“这个时代广大的负荷者”——凡人;她认为“人生的飞扬”无法
-
後现代女性主义的政治观─以张爱玲作品为例
-
作者:
罗涵云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体
情欲
多元
他者
闺阁
文本
异质
阴性书写
压抑
边缘
阳性模拟
-
描述:
女性主義作為一個流行的政治語彙,其中所予人的印象大都集中在女權主張、改革訴求或婦女運動的推行,而未曾考慮到兩性架構之間不平衡的基礎脈絡。在現階段的實踐裡,女性主義受到父系社會強勢運作的阻擾,似乎已然走向了某種極限或困境—亦即它如果不主動去發聲、製造新聞或挑起戰端,便不能保證女性議題得以持續發酵。這樣的手段固然具有相當的立即成效,但如長期加以使用,卻會使其越顯疲乏,甚至連女性自身都拒絕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 張愛玲在其作品中所展現的性別意識,極少展露如此外放或激烈的渴求,而是持續利用陰性書寫的潛在同化,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