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形象的诞生
作者: 孙燕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他者   生态女性主义   两性伦理   形象塑造者   女性形象  
描述: 他者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不是他者现实本身,而是形象的塑造者和表现者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价值取向、理解、欲求创造出来的。在此意义上,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经由型塑者的意识过滤后的产物,是呈载着型塑者自身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欲望的混合物。这种形象源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是为两性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一种语言性表述。而这种对现实的表述决不等于现实,它负载着大量的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本文拟从形象的塑造出发,从形象学的角度
从“他者”到“混杂”—《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研究
作者: 孙静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身份   他者   混杂   谭恩美   《喜福会》  
描述: 《喜福会》是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曾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位置长达9个月。小说通过描写中国移民母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体现了华裔女性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影响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对身份的认知过程,塑造了新一代的华裔女性形象,中西两种文化正是在这些美籍华裔身上,从互相对抗排斥最终走向兼容并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喜福会》中的人物身份。赛义德提出“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对第三世界的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所谓的“东方”只是为了反衬西方的霸
《庭院中的女人》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作者: 曹莎莎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   他者   《庭院中的女人》   女性主义   两性和谐   赛珍珠  
描述: 赛珍珠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她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赛珍珠先后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从小就接触到中国贫苦大众,目睹了处于战乱、饥荒、贫穷的中国人民的疾苦。赛珍珠格外地关注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的处境。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经典的中国女性形象,如,《大地》中的阿兰,《庭院中的女人》中的吴太太,《母亲》中的母亲等等。她认为中国女性认识自我的精神最为可贵。在她看来,妇女解放应该是妇女自身的觉醒,而不应将男性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赛珍珠的女性主义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肯定女性的力
论纳丁·戈迪默三部小说中的跨种族爱恋及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A Reading of Nadine Gordimer’s Three Novels
作者: 朱麒麟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丁·戈迪默   身份   他者   《大自然运动》   《邂逅》   《恋爱时节》  
描述: 纳丁·戈迪默因其对南非文坛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被誉为“南非的良心”。她的创作生涯悠久,跨越了南非官方的种族隔离时期。作为多种文学奖项的摘冠者,戈迪默先后于1974年及1991年荣获布克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在戈迪默大多数的作品中,她频繁地对白人女性的形象进行细致刻画并且将其内心世界及外部生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与此同时揭示了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南非白人女性身份挣扎的艰辛历程。本文运用斯图尔特·霍尔和琳达·马丁·阿尔科夫关于身份的理论以及拉康的“他者”理论,旨在探讨纳丁·戈迪默的三部小说——《恋爱时节》(196
天堂福地的疯女人
作者: 刘玉洁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纳西.威廉斯   他者   社会构建理论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   父权文化   边缘化   《欲望号街车》  
描述: 田纳西·威廉斯是战后至6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他继承了奥尼尔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入地描写二战前后普通美国人民的平凡生活,捕捉文化变迁和社会动荡中的人生悲剧,勾勒出带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美国风俗画面,在思想性和舞台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威廉斯的四部代表作《玻璃动物园》(1946)、《欲望号街车》(1947)、《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蜥蜴之夜》(1961)刻画了一群孤立无援的脆弱敏感的女性悲剧形象,其中《欲望号街车》则被公认为他最成功的作品,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则被公认为是刻画的最
“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建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研究
作者: 杨媛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   他者   自我   谭恩美   女性   差异  
描述: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被多位学者认为是探索中美文化关系的一个范本。本文将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去分析其小说。谭恩美小说中的各种女性形象表达了她对移民后代存在状态的思考,并且她又将这种形象的塑造作为反观自身的参照。总之,在她的作品中,“自我”的形象和“他者”的形象成为两个链,互相缠绕并推进内容。本文以谭恩美的四部作品为对象,分别从几个方面去探讨:第一,从“自我”与“他者”形象的互动中去阐释母女两代人的各种关系形式,并呈现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第二,从叙事手法和想象能力的角度去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主义解读:黛西,盖茨比美国梦的受害者
作者: 许可   来源: 海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加害者   物化   他者   美国梦   女性主义   受害者  
描述: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年代的著名小说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获得了众多女性主义学者的关注,海内外的相关研究不胜其数。但多数研究忽视了小说中的男权意识,“是男权意识将女性置于男性之下”(Selden,2004:132),小说中女性人物因男权意识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而黛西也被塑造成盖茨比悲剧的罪魁祸首。鲜有人深入探讨黛西与盖茨比美国梦的关系。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作者认为有必要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解读黛西在盖茨比美国梦中的角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物化和他者理论出发,采用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的
从“他者”到自我回归——存在主义女性观视角下莉莉·巴特的觉醒历程
作者: 徐彩霞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欢乐之家》   自我回归   波伏娃   他者   莉莉·巴特   超越性   存在主义女性观  
描述: 《欢乐之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沃顿的成名作。作品讲述了一个来自纽约上层社会的没落贵族小姐莉莉·巴特在家庭破产父母双亡以后,想要依靠加入上层社会来获取在欢乐之家的一席之地,最终在物质诱惑和精神追求之间反复徘徊之后,毅然选择了精神自由。本文从存在主义女性观视角对《欢乐之家》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命运进行再度审视,分析其沦为“他者”的原因及其如何采取积极的行动摆脱“他者”,最终达到自我回归,实现自身超越性的历程。存在主义是一场哲学和文化运动,旨在分析个体与物体,个体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他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作者: 齐蔚霞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主体   女性意识   他者   角色焦虑   超性别意识   父权制文化  
描述: 本文借鉴性地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各方面的实际特点,通过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简要回顾,指出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从五四时期的自发女性写作到自觉女性写作的里程碑式意义,即由觉醒期的狂热到冷静的审视和内省,及建构女性隐性主体的努力;同时指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是成熟的女性意识,是超越男女两性对立思维,扬弃狭隘的性别意识,以包括性别意识又超越之的超性别意识关注男性文化中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敞明与澄清;并呼吁使人性得以健康发展的新的女性文化之建立。在分析其女性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女性形象浅析
作者: 沈丽华   周洁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视野   皇权   他者   中国历史   武则天   帝国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男性   通天  
描述: 托马斯·阿奎那称女人是"不完善的男人"。英国17世纪诗人邓恩则将阿奎那的说法解释为:男人以他天神般的理智赋予杂乱无章的女性内容以明晰的形式。这就是西方男性对女性形象的一种建构,而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形象在记忆的暗室里她们会呈现出怎样的影像呢?纵观古今中外刑侦破案类题材影视剧,无论是中国历史上阚卫平导演的《大宋提刑官》还是美德合拍、盖·里奇导演的
< 1 2 3 ... 23 24 25 2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