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意义的构成
作者: 丁少彦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告   美国   文化   期刊   人物形象   女性  
描述: 本篇论文《意义的构成》通过对2002年美国杂志中广告的分析,从三方面对主题进行了论述,即美国广告、女性的意蕴和美国文化。美国广告中女性形象,在女权主义运动三十年后的今天,并随着九十年代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崛起,表现出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特点,显示了美国社会中复杂的权力关系。 ... >> 详细
安娜与斯佳丽形象审美共性比较研究
作者: 张绍九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斯佳丽·奥哈拉   审美共性   安娜·卡列尼娜   比较文学   人物形象  
描述: 典型理论是复杂的理论问题,在诸多理解中,对典型具有独特审美价值这一特点的意见则较为一致。本论文在此把典型视为一种开放式和动态的概念,以母题分析方法、原型分析方法、心理学欲求分析方法和悲剧情绪理论作为典型分析方法的子部分,从典型的共时性、历史根源性、超时空性几个方面对安娜和斯佳丽形象作立体观照,突破共性与个性的平面思维方式,意在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阐释典型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内涵和理解其审美魅力生成规律。 安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斯佳丽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
女性形象与女权话语 20世纪初叶中国西方文学女性形象译介研究
作者: 罗列   来源: 四川出版集团;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学   20世纪   翻译   历史   中国   西方国家   英语   人物形象   文学研究   女性  
描述: 罗列的学术研究和这部学术专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并完成的。
蒙古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文化学研究 蒙古文
作者: 额尔敦高娃   来源: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蒙古族   中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人物形象   文学研究   英雄史诗   蒙古语   女性  
描述: 蒙古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文化学研究 蒙古文
歌德席勒笔下的“中国公主”与“中国女诗人” 1800年前后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德影响研究
作者: 谭渊   来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歌德   J.C.F.   1805   人物形象   文学研究   1759   J.V.   席勒   女性  
描述: 19世纪初,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双子星座——歌德、席勒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1801年,席勒完成了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作品《中国公主图兰朵》,1827年,歌德从英文转译出了《百美新咏》中的四篇褒扬中国女性风采的作品。本书通过歌德和席勒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改写分析研究?
追求“梅花”精神的评剧演员贾书层
作者: 于烈   来源: 文艺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现代戏   梅花   剧团   长春市   观众   演员   生活原型   舞台形象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追求“梅花”精神的评剧演员贾书层
“用笔勾勒出一个现实生活”
作者: 杨剑龙   来源: 文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下岗工人   婚外恋   群体生活   现实生活   小说集   玫瑰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笔触   杜美  
描述: “用笔勾勒出一个现实生活”
用笔勾勒出一个现实生活
作者: 杨剑龙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婚外恋   男女恋情   现实生活   女学生   情人节   爱情故事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小说   基本模式  
描述: 用笔勾勒出一个现实生活
花鼓灯的新风采
作者: 振亚   来源: 安徽日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流派   花鼓灯   舞蹈理论   有志之士   艺术传统   参与国际竞争   艺术品种   女性形象   根深蒂固   人物形象  
描述: 花鼓灯的新风采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钟加林   来源: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鲁迅小说   《祝福》   中国现代文学史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著名作家   代表作  
描述: 《祝福》女性形象的社会时代性体现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一方面十分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另一方面,他也时时刻刻将其作品当作一把利剑,直击当时社会的心脏.体现了时代对婚姻及贞操观的认识.在中国旧社会,对妇女的"节烈"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当妇女在她的丈夫死亡之后,他们便不能改嫁,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守妇道,这就是节.烈有两种,一是不管是已嫁还是未嫁,只要是所许配的丈夫死了,妻子也要殉情.另外一种烈指的是当面临污辱或受到污辱之后,要么自尽要么死亡,没有其他的选择.正如鲁迅在《坟 我之节烈观》所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一旦失
< 1 2 3 ... 36 37 38 ... 56 57 5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