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人物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577 条
-
柔石小说研究
-
作者:
杨红玲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类型
柔石
小说研究
叙述方式
人物形象
-
描述:
劳动人民悲惨遭遇以及对国民性的暴露和批判;第三章对柔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将男性形象分为封建家长型、自私自利型
-
曹乃谦小说人物论
-
作者:
程思瑶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乃谦
人性
地域文化
类型化
人物形象
-
描述:
的生存、命运、价值的思考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曹乃谦笔下的人物形象传达着作者的思想,寄予着作者的美好愿望,体现着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独特性。针对曹乃谦作品研究现状和问题,本文拟就曹乃谦先生的小说为对象
-
江浩小说创作论
-
作者:
刘静洁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风格
叙事策略
江浩小说
主题意蕴
人物形象
-
描述:
浪漫传奇,显示出有别于其他草原作家的雄强风格。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析江浩小说创作的主题:一是草原精神的赞歌,二是生态保护的哀歌,三是自我救赎的悲歌,四是生命强力的张扬;第二章主要研究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
唐代筝诗研究
-
作者:
程梦媛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描写
筝诗
唐代
内容特征
人物形象
-
描述:
唐朝是我国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大量优秀诗歌作品,各类器乐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唐代诗人在诗歌作品中对音乐艺术加以表现,就形成了唐代音乐诗。筝诗也是音乐诗中的重要子类之一。筝诗诞生于梁陈时代,唐代诗人在梁陈筝诗的基础上,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拓展,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唐代筝诗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从《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搜录筝诗51首,结合文学和音乐学知识对之进行研究。笔者首先梳理了筝乐器发展历史,重点概括出唐代筝乐器的特点,为筝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接着,笔者对唐以前的涉筝文学作
-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传统内蕴
-
作者:
范鹤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内蕴
表现手法
新感觉派
恋土思绪
人物形象
-
描述:
新感觉派主要以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为代表,崛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其作品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日本新感觉派创作技法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在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研究中,新感觉派作品所包含的现代性被深刻地挖掘出来。但在研究者探究新感觉派作品现代意义的同时,其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因子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我国自古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属性导致我国所有城市均在农村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传统思想作为一种国民性意识被代代传承。因此传统观念根植于作家脑海之中,并在创作过程中被无意识体现出来,即使在极具
-
论陈铨的戏剧创作艺术
-
作者:
刘潇潇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尼采
陈铨
戏剧
编剧艺术
人物形象
-
描述:
话剧由上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新剧时期、爱美剧时期、抗战时期与解放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如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与这些颇负盛名的剧作家相比,陈铨的名字并不足够如雷贯耳。但这并不代表他及其作品不值得研究,相反,当我们回过头翻看历史,会发现在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身影曾反复出现,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许多名家。这位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的“战国策
-
张笑天小说《太平天国》人物形象研究
-
作者:
王金娟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立体化
想象虚构
复杂化
“太平天国”
人物形象
-
描述:
本论文以张笑天先生的长篇小说《太平天国》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小说《太平天国》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根据作者对笔下人物虚构成分的多少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类,虚构成分非常少,人物的定位与历史基本一致的人物归于“忠于历史的人物”一类,例如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等人物;虚构成分较少的人物被归为“部分虚构的人物”一类,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虚构成分特别多,甚至是完全虚构出来的人物被归到“纯粹
-
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在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
-
作者:
葛琦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族
文化
交融
杂剧
人物形象
-
描述:
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种成熟完善的戏剧形式,引领了中国文学及其审美取向由雅向俗的转变。近年来的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中,多元文化背景已经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宏观把握杂剧中的人物形象
-
“久远的回归”:试述《浮生六记》
-
作者:
王大为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陈芸
叙事艺术
浮生六记
人物形象
江南文化
-
描述:
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本趣书,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雅书,它出现在明清古典小说发展的巅峰时期,具有“忆语体”的特殊文学价值。《浮生六记》主要描写的是沈复对自己与妻子陈芸夫妻生活等人生经历的回顾,体现了作者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同时,沈复作为江南文人,在《浮生六记》中的描写也具有浓郁的江南文化气质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本论文首先对于沈复的写作背景和《浮生六记》这本书的传承和研究进行简述。其次,本论文从《浮生六记》的写作环境出发,对于江南文化的特征进行阐述,以突出江南文化的空明灵秀、澄明去敝等情致对于《浮生六记》产生的
-
论人物形象的叛逆和当代都市剧的成功探索:从赵宝刚《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北京青年》谈起
-
作者:
冯鑫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叛逆
青春
都市剧
赵宝刚
人物形象
-
描述:
紧紧依附于人物。赵宝刚是我国优秀的电视剧导演之一。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也达到一定高度,他每一部作品都用非常个性的人物吸引观众眼球。经过笔者前期的研究发现,一些关于研究赵宝刚影视剧的作品大多数都和他
<
1
2
3
...
27
28
29
...
56
57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