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三代人的历程:试析莫里森《宠儿》中黑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立
作者: 杜宇航   来源: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身份   自我意识   黑人女性   主体意识  
描述: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政治上确立应有的地位,走向社会中心。
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女子月刊》研究
作者: 张漫漫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身份   建构   女子月刊  
描述: 性别不是一个简单地按照自然属性划分的概念,而是社会、历史、文化不断建构的产物,不同的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的性别观念。20世纪初,随着女性报刊的不断涌现,中国的女性解放不断向一个新的水平迈进,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探讨女性解放的问题,试图把封建社会建构起来的女性身上的枷锁(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强制性命名与塑造)打碎,重新建构一个与男性平等、与男性同权的“新女性”形象。然而,女性解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问题,它需要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地揭去原来女性身上的标签,并为这个群体建构新的观念,这是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因此,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作者: 万琼华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主体身份   女子教育   周南女校  
描述: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作为教育思想史、妇女史与社会史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是近年来中外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亦是关乎女权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关系的切入点,更是解读近代女子教育制度化的基点。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周南女校(1905—1938)在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曲折发展及复杂面相,透视女子教育思潮、性别文化、社会观念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以期将周南女校更深地内嵌于近代中国的整体历史中,进而展现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历史演变。近代中国遭遇千年之大变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时代主题。“兴女学”作为
现代化进程中“女国民”主体身份的建构:赛珍珠和拉什迪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之对比研究
作者: 王春艳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未论定性   主体身份   流动性   异质性   女国民  
描述: 赛珍珠以其在《大地》中对中国农民真实而丰富的刻画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她跨文化的视角为其在作品中探讨东西文化相融提供了可能。而英籍印度裔作家撒尔曼·拉什迪长期的旅居和流散的经历也赋予其独特的"跨界写作"的视角。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赛珍珠《东风·西风》和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现代化进程中"女国民"主体身份的建构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赛珍珠和拉什迪笔下的异质之女性具有颠覆性,从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促进了其主体身份的建构。同时,赛珍珠和拉
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慈悲》女性群像研究
作者: 刘海杰   来源: 前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主体身份   《慈悲》   女性群像   女性主义  
描述: 托尼·莫里森用新作《慈悲》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持续关注,作品着力塑造的几个主要女性形象构成男权社会中“边缘”“他者”的集体映像。她们在伦理选择的漩涡激流里不期而遇,并因此浸泡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中苦不堪言。社会认同缺失的大背景使自我认同的诉求破土萌发,女性主体的身份建构过程也随之而来。
当代港台言情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
作者: 邢月梅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港台言情小说   主体身份   性别权威   女性主义叙事   声音  
描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掀起一股港台言情小说热潮,文学批评领域从叙事学角度对港台言情小说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试从女性主义叙事视角出发,探寻当代港台言情小说的的叙事特点,从叙事的模式、声音和话语以及视角方面入手,分析当代港台言情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此叙事中体现的女性权威的解构和重建以及女性主体身份意识的确立,发掘其中的女性话语及其隐含的声音。本文分为导论、正文(共三章)和结语三部分。导论部分概述当代港台言情小说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以女性主义叙事分析当代港台言情小说的研究价值、创新点和意义。第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