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郑元清   来源: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研究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描述: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命运不同、形态各异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往返于幽冥仙界的花妖狐魅,精灵鬼怪;另一类则是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妇女形象。本文拟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品行、情感和愿望等,以加深对封建社会女性的认识。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定位
作者: 徐峰   来源: 晋中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载体   《聊斋志异》   性动机   女性  
描述: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多是写美丽的异类女子主动下顾贫寒的士子,使其过上美好生活的事。蒲松龄肯定这种“人男妖女”的结合,反对“妖男人女”的结合,由此流露出他作为男性的性心理。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蒲松龄赞美这些异类女子,表现出思想解放的姿态,又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制约,否定女性的权利和需要。《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女性充当的是红粉知己的角色,她们是作者用以衡量士子价值的一种标准,是科举道路上屡屡碰壁后的士子寻找迷失的自信和价值认同的工具,是男权话语中充满男权意识而又寄托着蒲松龄无限希望的文化载体。
《聊斋志异》的伦理文化视角
作者: 颜莉莉   来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视角   《聊斋志异》   儒家伦理  
描述: 文章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贤德类女性形象及悍妒类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发现:明清之交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使蒲松龄在女性形象上传达出了一定的新气息,但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思想使他对女性的塑造更多地趋于传统的美德与品行,清初思想界经世致用的观念影响使他笔下的女性富有理性、实在的精神,由此构成了《聊斋》的伦理文化视角。
想象与现实中的情爱——《聊斋志异》与《浮生六记》婚恋观比较
作者: 孙红丽   来源: 社科纵横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芸   《浮生六记》   《聊斋志异》   知己之爱  
描述: 《聊斋志异》和《浮生六记》都是以塑造个性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来主张男女爱情的自由和平等,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情欲的特征,带有个体意识觉醒的因子,从而表征了封建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某些征兆。同时,从《聊斋志异》到《浮生六记》还使文学作品中的情欲描写实现了从荒诞恋情到现实婚恋的转变,在现实意义上表明了新的情感社会的到来。
蒲松龄爱情婚姻观浅析
作者: 王颖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观   《聊斋志异》   妇女观   婚姻观  
描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众多的花妖狐魅和书生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是作者爱情与婚姻观的反映。歌颂知己之爱,对人性的肯定;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明确提出“无以贫富论”的婚姻观;爱情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作者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作者: 孙宏哲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蒲松龄   “制度”控制   《聊斋志异》   “现实”原则  
描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严格遵循“现实”原则,真实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工具化”的悲惨境遇。蒲松龄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超凡的女性形象、平凡的女性形象,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因具有超凡能力而拥有自己的意志,保持着独立人格;另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和平凡女性因将封建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身需求而无力拥有独立人格,依附于男权社会。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受“制度”控制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无奈与不幸给予了同情和怜惜。
漫谈《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
作者: 陈颖   来源: 淮海文汇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悍妇形象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历史发展  
描述: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那些温婉可人的花妖狐魅形象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与此同时,另一类女性形象却被冷落,即《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她们常被称作“河东狮”或“胭脂虎”,凶悍残暴、狭隘善妒,人们遇之如遭“附骨之疽”,避之惟恐不及。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形象,发掘她们悍妒背后那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试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自主意识
作者: 高芸   来源: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   贞操观念   《聊斋志异》   自主意识   女性   精神  
描述: 《聊斋志异》中的部分女性与以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 贞操方面的主观意志和能动选择上,有了突出的女性自主意识。这些女性虽有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经历,但共 同之处在于对传统的封建纲常进行了颠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是对中国女性怎样找到自我、定位自我 的初期探索。
"玉人"缘何指须眉
作者: 杨秀英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士大夫   《聊斋志异》   《诗经·国风》   《汉语称谓大词典》   审美趣味   《汉语大词典》   《世说新语》   女性形象   玉人  
描述: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玉人"通常是女性美的代称。从《诗经·国风》"有女如玉"及唐代《莺莺传》"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到《聊斋志异》中的"玉人",都是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而魏晋直到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的美男子也多是"玉人"形象。《晋书·卫玠传》说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南史·谢晦传》言"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时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反映当时名士生活的《世说新语》一书,也不乏此类记载。为何"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