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慈悲》】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伊甸园”的解构与女性的自我建构:《慈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析
-
作者:
李岩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生态女性主义
《慈悲》
美国黑人文学
-
描述: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持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目标直指传统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及父权制世界观,因而此理论批评有助于阐释文本的多重义题,尤其体现在解读反抗“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压迫,特别是性别压迫及生态危机问题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追溯美国历史源头,刻画出17世纪末美丽、野性和无序的北美新大陆.运用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时代的不同族裔人群的困惑,从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两方面阐释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从一开始就被玷污以及少数族裔女性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坎坷历程,体现了这部小说史诗般的宏大及丰富的思想
-
论托尼·莫里森小说《慈悲》中的女性主体性:自我寻找之旅
-
作者:
林亚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自我
《慈悲》
奴役
女性人物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世界文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出版的小说《慈悲》中,莫里森继续关注着女性人物的生存状况。本文以主体性思想为主线探讨了莫里森新作《慈悲》中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女性人物主体性的缺失和重构,揭示了奴役的本质。主体性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表现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将自身力量作为主体,并自觉提高自身各项能力。人类主体性会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削弱,本文分析了造成女性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母亲的遗弃、白人文化的侵蚀、精神分裂和父权社会的压迫。而男性的启迪和姐妹情谊在她
-
束缚与自由:《慈悲》中的女性幸存
-
作者:
周权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幸存
精神幸存
《慈悲》
女性自我
莫里森
-
描述: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因其题材的独特和写作手法的创新让西方评论家们交口称赞,在中国也颇受关注。小说《慈悲》(2008)一方面延续了莫里森对非裔民族一以贯之的关注,同时也标志着这位诺奖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重大突破:首次将对白人女性与美国土著女性生活的同等关注纳入创作。《慈悲》一经发表,就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家与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三年间虽涌现了大量的书评,但对其进行的系统研究却寥若晨星。这些评论或研究都集中探讨作家对蓄奴制的深刻反思以及在重构美国历史上所做的努力,但莫里森始终关注的“女性幸存”这一母题却遭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