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壮族女性与民歌传承:歌王黄月香口述史
作者: 黄晓娟   黎学锐   来源: 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发展”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黄月香   民歌传承   对歌   学歌  
描述: 壮族女性学歌、传歌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支持。民歌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会消失,在民间,仍然活跃着很多优秀的歌手和广大的听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歌手和女性听众。民歌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需要歌手们不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
作者: 王纯菲   来源: 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对文学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下世界性的话语批评形态,自20世纪末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话语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始终热度不减。然而,取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之石,攻中国女性文学之玉,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女性文学表现的民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
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
作者: 万莲子   来源: “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潘诺娃   日常写实小说   池莉   双性和谐  
描述: 池莉和潘诺娃的日常写实小说显示了女性写作或女性文学表达的共相性——女性格外青睐带有人道关怀意味的日常生存众生世相,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一方面,从平凡人本然的生存愿望出发, 把日常生活表象视为诗性的、不乏深刻意义的载体;另一方面,隐含着双性和谐的哲理追求,反衬出离开生活实在的任何反男性或反女性的创作,都是畸态的。这种女性主义立场,也许正是人类完形文化理想期待。
女性学学科定位及理论发展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女性与社会发展——第二届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女性学   学科定位  
描述: 我国高校女性学在新的世纪里应如何建设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答的课题.我们认为,女性学学科建设要增强学科理论的原创意识,走"综合创新"之路;求得科学的学科定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深入发展.
论丁玲与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作者: 陆文采   王建中   来源: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她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并将对女性生存的关注延伸到历史深处,直面女性的生命创伤,形成了追溯女性生命的独特叙述。她的创作从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心理积淀切入,从历史的层面来说明女人的聪明和局限,以此来揭示男性视角的失真和歪曲,从而去找回失落已久的女性自我,展现了女性
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以新世纪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为参照
作者: 杨扬   刘军   陈敏杰   杨志强   郑积梅   俞敏华   曹莹   黄芳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杨扬:新世纪中国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动,在影响这些变动的诸多因素中,性别问题是其中之一。我想我们今天结合新世纪文学现象讨论一下性别与文学的问题。女性是性别问题中较为敏感的问题,可以说女性文学是性别与文学关系中最为活跃最突出的现象,那么,新世纪的女性文学会有什么样新的进展?
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
作者: 王纯菲   来源: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女性伦理   女权主义   话语权  
描述: 对文学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下世界性的话语批评形态,自20世纪末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话语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始终热度不减。然而,取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之石,攻中国女性文学之玉,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女性文学表现
女性自我、身体疾病及其内涵:丁玲与萧红小说比较谈
作者: 姜子华   来源: 新气象 新开拓——第十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丁玲和萧红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最有成就的女性作家,是书写女性身体和灵魂的大智大勇者,她们以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创作成就展现了女性文学的本色,给现代文学留下了光彩的一笔。萧红和丁玲性格不同,小说的题材、审美倾向和叙事技巧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追求人格独立和自身的解放
我看中国女性文学
作者: 阎纯德   来源: 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女作家是幸福的,因为她们能以独特的敏感和艺术视角体悟社会透视人生,于是她们的作品,便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中国女性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跟随着新文学的步伐,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经过“五四”时期第一代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妻子与新农村建设
作者: 刘文明   来源: 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新农村建设   留守妻子  
描述: 在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口构成中,“386199”留守群体成了主体。这种劳动力与精英人才的外流,给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困难。那么,依靠什么力量来建设新农村?在留守群体中,由于留守妻子成了其中的中坚力量,她们自然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然而,当农村留守妻子纳入社会学与女性学研究视野的时候,学者们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妇女当作个体行动者来考察的,突出她们在丈夫缺席情况下的艰辛,主要集中在留守妻子的留守原因、生活方式
< 1 2 3 ... 50 51 52 ... 55 56 5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