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嬗变与异化:鲁敏小说谫论
作者: 任侃侠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手法   主旨   人物   鲁敏   小说  
描述: 作为一位以中短篇小说创作为主的女作家,鲁敏在其数量不多的作品中构筑了多样的世界。她的小说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很少同龄作家那样的先锋写作,而是以平和的语言叙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但正是这种的故事彰显出鲁敏对于传统的继承,同时在其小说中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的作品,从内容与形式上,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本文从内容、人物、艺术三个维度剖析鲁敏的小说。第一章论述鲁敏对于城市与乡村世界的刻画,挖掘这两个世界的深层寓意。在与城市相关的平民世界中,鲁敏以犀利的目光投向现代人精神方面的问题,凸显出一个个平凡的生命要么在日常
在迷宫中寻找自我:对苏珊·桑塔格的《死亡匣子》的主题研究
作者: 杨倩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   存在主义   《死亡匣子》   桑塔格   精神分析  
描述: 苏珊·桑塔格是杰出的当代美国作家、批评家和文学偶像。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桑塔格对政治、电影以及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桑塔格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
《国语·晋语》论
作者: 吴建国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问对和论辩   艺术溯源   《左传》   《晋语》   晋国记事   人物形象  
描述: 《国语》是我国先秦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学著作。刘禹锡称赞其《国语》“辨而工”[1],宋代陈造说“文壮而辞奇”[2],柳宗元在《非国语序》中言《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
《海上花列传》中的海派文化研究
作者: 厉倩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上海   成因   《海上花列传》   海派文化  
描述: 《海上花列传》诞生的19世纪末上海租界,社会与文化环境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开埠之后的上海已具备了近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不断丰富着正在形成的上海地域文化;另一方面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Thorn Bi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Stylistics
作者: 鲍春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及物性   情态   系统功能语法   语气   《荆棘鸟》   功能文体学  
描述: 功能文体学在现代文体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把语言看作是具有意义潜势的系统,主要从社会环境的层次对语言进行分析。功能主义理论对语言的分析更为全面,主要原因在于功能语言学更重视研究语言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是韩礼德功能文体的核心。《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一部著名小说,自这篇著名小说问世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发表了颇有见地的评论,但从功能语法角度对其中的人物做研究
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比较
作者: 王来丽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鲁迅   悲剧意识   小说  
描述: 鲁迅、张爱玲在新文学所处身的共同的现实背景下,在表现不同生活场景的文学领域中,各自形成了两座文学高峰。探寻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之间的某些可比性是很有意义的。相似的出身背景,相似的少年经验以及同样敏感孤傲的个性气质,使文学研究者常常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前人的研究给我们研究鲁迅和张爱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珍贵的资料,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有待补充的地方。本文拟从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着手,分三部分进行阐释:一、分析他们悲剧意识在人物层面的呈现,即从女性人物,男性人物等人物的选取与表现呈现;二、分析悲剧意识语言层面的表
空间并置,面容相似:对拜厄特小说《占有》的空间性解读
作者: 吴梦霞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理论   神话空间   《占有》   当代空间   爱情观   维多利亚空间   进步  
描述: 1991年A.S.拜厄特以小说《占有:一部罗曼司》获得了英国布克奖。该小说交织了爱情、侦探与文学理论界人士的生活百态。自问世以来,该小说获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重视。当代批评家与学者随之从女性主义,神话原型批评及互文性等各种角度提出了不少阐释与解读。空间理论作为当代文学评论界兴起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文本批评方法,旨在打破时间在叙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空间作为叙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文学文本中的重要作用。《占有》中并置与交织的三个空间——神话空间、维多利亚时代空间及现代社会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景观空间。与此对应的是,生
革命与情感:茹志鹃作品论
作者: 王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革命   情感抒写   茹志鹃  
描述: 在当代女作家中,茹志鹃并不光芒四射,却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位。她的创作生命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步步前进,期间的褒贬毁誉都带着浓重的时代印记。然而,茹志鹃又不是一位甘心被时代大潮所淹没的人,她并没有成为政治的传声筒,而是在众口一词的话语形态下默默坚持着自己的创作个性。正因如此,茹志鹃的文学价值不应该被评论家们所淡忘。在茹志鹃的生命词典中,“革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她的早年生活伴随着贫穷和流离,直到她进入新四军的队伍,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1943-1949年的革命经历不仅锻造了茹志鹃行人做事的风格,也成为
《红楼梦》英译本中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抱怨策略—语用学分析
作者: 郑赛芬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地位   抱怨   译例   对比分析  
描述: 本文对《红楼梦》两大主要译本——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红楼梦》两大主要女性角色——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抱怨言语行为,分析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本文用Concordancer这一词频统计软件对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抱怨言语进行数据统计,从语义成分,句法词汇手段和话语手段三个方面对统计结果进行语用分析,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直接分析抱怨语本身,这三个方面直接体现主人公的抱怨策略及遣词造句特征。抱怨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及社会距离等变量的影响,其中社会地位的影响最大,所以本文从三个层
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反战运动及其解体
作者: 李享   来源: 外交学院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学生   反战运动   民主社会组织  
描述: 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十分特别的年代,出现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反传统反权威的政治文化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和妇女运动。与此同时,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一支被称为新左派的政治力量,积极参与或领导了这些运动。这支政治力量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为主体,不满美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如贫富悬殊、种族歧视和政治不平等,提出了以“分享民主制”即个人直接民主制来取代现行制度,力求开创一条通往更为人道、公平、民主的理想社会新途径。因其激进色彩浓烈,又与美国30年代左派有诸多区别,所以被称为新左派
< 1 2 3 ... 844 845 84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