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符号学看《镜花缘》中女性称谓语的翻译
作者:
任艳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称谓
《镜花缘》英译
社会符号学
描述:
《镜花缘》是我国小说史上一部关注女性命运,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而优秀的作品,其中的女性人物约有150个,以花仙谪下凡尘托生人间的一百位才女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才女身份不一,所以书中的女性称谓词十分丰富。《镜花缘》也是历史上最早被介绍给西方读者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其翻译的组织出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行为,邀请了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之女林太乙来翻译。林太乙于1964年完成了全译本Flowers in the Mirror。然而,目前国内只有三篇文章对《镜花缘》的英译进行了探讨,还没有学者对其中女性称谓语的翻译
从中外“妒悍妇”形象看男性剧作家的男权思想
作者:
张闻杰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妒悍妇
中外戏剧
女性意识
男性剧作家
男权思想
形象分析
描述:
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直不乏“妒妇”与“悍妇”的形象,尤其是戏剧作品中的“妒悍妇”形象生动、性格突出,很是引人注目,然这些妒悍妇的塑造者几乎都为男性作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妒妇们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戏剧中的结局大多雷同——最终被男性所驯服,变成了温顺的“羔羊”。这一现象的背后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思想同一性。本文从汪廷讷戏曲研究入手,着重探讨他的妒妇剧《狮吼记》,进而比对莎士比亚著名喜剧《驯悍记》中的人物塑造,试图揭示出男性剧作家隐藏在作品之下的男权思想。全文首先从汪廷讷其人以及他的戏曲作品开始研究,以考证
论张恨水重庆国难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
作者:
喻冰清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难小说
重庆
张恨水
人物形象
描述:
本文以张恨水的重庆相关国难小说创作为样本,进行其笔下类型化人物的形象浅析。通过对类型化人物的归纳分析,梳理抗战年间时代群像,由此体悟优秀小说家的心路历程,探索通俗小说家操控读者的魔力来源,进行中国式思想文化探源。引言部分:对张恨水国难小说的特定研究价值予以阐释,并界定本论文研究范围。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重庆国难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形象。归纳分类张恨水重庆国难小说中“看似雷同却存在着差异性,或者看似迥异却存在着共性”的人物,描述抗战夫人、中国战时葛朗台、知识分子、国难商人、各色女性的人物特征。第二章,类
论莎西·蒂什旁德小说的人性关怀
作者:
高丽丽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
莎西·蒂什旁德
传统
人性关怀
描述:
莎西·蒂什旁德(1938—),印度当代著名小说家,其作品以迷人的情节和朴实的文风在印度和西方备受关注。她很少进行宏大的叙事,而是着眼于印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正是她所描写的日常生活,更真实地体现了当代印度社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尤其是她对人物的描写和剖析表现出深刻的人性关怀。第一章,蒂什旁德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虽然生活于现代社会,却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首先,他们依然认为现实是“摩耶”,是虚幻的,不值得追求的;同时,他们又抱有神圣的解脱观念。作家通过描写他们在当代社会的传统诉求,表现了传统与现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作者:
马楠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象征
叙事
声音
视角
女性主义
描述:
谭恩美是一名美国畅销书作家,也是当代美国文坛的著名华裔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吸引了大量研究中美文学的学者。谭恩美许多作品都是关于母女关系、民族和文化认同方面,例如作品《喜福会》和《灶神之妻》。本文将聚焦谭恩美的另一部杰作《接骨师之女》。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母女关系。谭恩美通过叙事技巧的应用来唤醒女性意识以实现女性权威。本文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谭恩美如何塑造女性权威,即视角、声音和象征。本文中叙事模式为圆形叙事。叙事顺序为露丝,卢琳,露丝。圆形叙事呈现一种真实感,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本篇论文运
论於梨华小说中的身份意识
作者:
刘若舟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探寻
身份意识
於梨华
迷失
描述:
美籍华人女作家於梨华坚持创作五十余年,为海外华文文学史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她的创作用动人、诗化的笔调执著记录下一代移民的心路历程,同时细腻地展现出一代知识女性性别身份意识从蒙昧到觉醒的成长轨迹。 赴美留学之后,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唤醒了於梨华的民族身份意识。她在异乡深切地体会到“边缘人”的心态,失根的苦闷迫使她去追问“我是谁”、“何处是我归宿”,她笔下人物探寻身份认同的旅程由此展开。但是随着文化交往的进一步加深,於梨华最终超越了“身份”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视点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双向审视,两种异质文化走向了融合。
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莉莲·海尔曼的《小狐狸》
作者:
刘芬芬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牺牲品
父权压迫
《小狐狸》
女性主义
描述:
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戏剧总是在不断发展,以期反映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变化,美国戏剧的蓬勃发展就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二十世纪初期,当男性剧作家霸占着美国戏剧中心舞台时,女性剧作家处于默默无闻的边缘地带,或被忽视,或被排斥。然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女剧作家们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其作品成为一道美国戏剧界活力四射的风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女性戏剧的发展,大批杰出的女剧作家脱颖而出、大放光彩。她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关注女性经历,展示二十世纪美国社会背景下
扎根异土的玉牡丹:《玉牡丹》的后殖民主义分析
作者:
陈洁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阶级
《玉牡丹》
后殖民主义
种族
身份认同
描述:
后殖民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是为了消除殖民思想,对西方文化霸权和帝国主义发起的挑战。后殖民主义主要是关于文化的理论研究,认为只有消除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才能真正地消除文化霸权,实现文化融合。本文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身份认同,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三方面对华裔加拿大作家崔维新的《玉牡丹》进行分析。小说主要反映森朗一家三代在加拿大的生活状况,及他们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尽力融入主流文化的故事,从而反映了少数族裔人民逐渐取得平等地位,最终实现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本论文分为三章。第
以安娜为例探讨托尔斯泰的爱情观
作者:
赵红梅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尔斯泰
俄国小说
女性爱情价值观
《安娜·卡列尼娜》
描述: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权利,同时每个人对爱情的看法和态度也是不相同的。爱情是在自由意志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又不能仅凭自由意志的发展。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体现女性爱情价值观的精品,并且经久弥新,无论任何时候拜读这部作品,都会给人以深刻的新的启示。而这部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农民问题、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女性追求自我,追求爱情等等众多的问题,无论是哪一个,都会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其中关于女性的婚姻爱情生活的问题就引起了一
王尔德社会喜剧中的“他者”形象
作者:
丁晓红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奥斯卡·王尔德
社会喜剧
描述: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位著名且非常有天赋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不同文学体裁。然而最受历来的评论家青睐的还是他的社会喜剧。本文以已有的相关成果为基础,运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中的“他者”概念分别分析王尔德社会喜剧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他者”形象。除导论和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王尔德社会喜剧中被边缘到“他者”地位的女性角色,从女性主义视角分别分析了未婚的年轻女性和犯过错的中年女性人物的被边缘化。由于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处于其中的女性只能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