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技术、媒介与社会性别:广州市外来女工手机媒体接触研究
作者: 张炼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赋权   社会性别   媒介   技术   身份   外来女工  
描述: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服装制造行业女工日常生活的全景式观察,考察其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接触,探讨外来务工女性在远离家乡故土之后,媒介在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试图揭示媒介接触对其社会性别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传播工具的手机在为她们提供通信联络的同时,也从技术化的角度维系着外来女工们社会性别,包括在父权制和家庭制影响下的母性角色,以及家长制的交友婚恋观。生活范围局限在工厂和宿舍两点一线的服装厂女工来说,媒介接触范围很小,手机作为娱乐的工具在有限的范围内挥着大众传播的功能,通过媒介内容传达女性形象,形成女工们对女性
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女性叙述
作者: 冯皓月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身份   谭恩美   觉醒   女性   追寻  
描述: 谭恩美作为华裔女性作家,兼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于一身。她用英文书写族裔经验;以母亲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为原型,展现了处于文化和性别双重压制下的华裔女性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双重
怀旧文化的符号学研究:“双妹”广告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的复兴
作者: 许凌娜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30年代上海   权力   身体   消费文化   怀旧   符号学  
描述: 近年来,随着昆曲热的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在一系列的文化复兴中,民国时期的上海尤其引人关注。怀旧的发生机制决定了它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只能在东西文化碰撞,过去与现在交融的时代产生。然而,学术界还没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此研究的先例。正因如此,作者想在该领域作个尝试。“双妹”是一个起源于民国上海的化妆品品牌,当时在沪上红极一时。沉匿半个多世纪后再次登陆上海时声势浩大,引来众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广告以两位具有民国风情的女子作为主角,然而细细观赏,她们的妆扮又与当时民国上海摩登女郎的样子并不相
论《流沙》中非裔美国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作者: 何乙曌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内拉·拉森   主体性   美国黑人女性   身份   《流沙》   性属   种族  
描述: 作为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创作基金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内拉·拉森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拉森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非裔黑白女性混血儿的生存现状以及她们的抗争历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探索了白人主流价值观对美国非裔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变形,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也鞭笞了性别歧视,文化霸权和家庭因素对黑人妇女的影响。她从种族、性别、文化和家庭等多重维度深刻揭露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其主体意识建构所遭受的重重压力。由于无法在双重的种族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归
论纳丁·戈迪默三部小说中的跨种族爱恋及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A Reading of Nadine Gordimer’s Three Novels
作者: 朱麒麟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纳丁·戈迪默   身份   他者   《大自然运动》   《邂逅》   《恋爱时节》  
描述: 文学奖。在戈迪默大多数的作品中,她频繁地对白人女性的形象进行细致刻画并且将其内心世界及外部生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与此同时揭示了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南非白人女性身份挣扎的艰辛历程。本文运用斯图尔特·霍尔
印第安人的土地情与生存哲理: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痕迹》的生态解读
作者: 陶虹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女性角色   文化冲突   印第安人   土地   生态批评  
描述: 路易丝·厄德里克是美国本土作家中最多产、最具有创作生命力的女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印第安口述叙述方式、地域传统的展现使她成为多元文化潮流中一个独特响亮的声音。她的小说《痕迹》虽然是描写印第安齐佩瓦人生活的“北达科他系列小说”中的第三部,却带领读者追溯了该系列小说所展现的土著文化和白人文化矛盾的源头。小说借印第安人纳娜普什的声音描写了《道斯法案》颁布后印第安人所承受的土地被剥夺、生存环境被破坏和传统文化丧失的多重创伤。随着现代生态批评热潮的涌现,印第安人小说中的土地观、环境危机意识和生态智慧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建构美国黑人出路的新思路: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小说《紫颜色》
作者: 万晓船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非裔美国人   模拟   第三空间   女性   杂糅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此时最具影响力的非裔女性作家之一。黑人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她深刻地体会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生活的艰辛。
饥饿女儿们的追寻
作者: 刘芹利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身份   食物   心理分析   女性亚文化   女性主义  
描述: 黄玉雪(1922-2006),汤亭亭(1940-)以及谭恩美(1952-)是美国华裔文学界最具影响,最知名的三位女作家。其中黄玉雪1945年发表的《华女阿五》最早获得美国主流的认同。这本书被认为是亚裔美国文学早期的经典作品,至今从未绝版。深受黄玉雪的鼓舞,汤亭亭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同时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女勇士》(1976),并荣获了美国国家图书批评界非小说奖。她的重要作品还包括《中国佬》(1980),《孙行者》(1989)等。虽然汤亭亭的作品招致了一些猛烈的批评,但是她那令人震撼的文字大大充实与丰富了当代美
论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女权主义乌托邦三部曲中的母职主题
作者: 龙沁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职   身份   乌托邦三部曲   吉尔曼   责任   权利  
描述: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1860-1935)是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中的重要作家、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者之一,在上世纪70 年代被“重新发现”后重回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