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表象与真相
-
作者:
周灏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
新闻
表象
女性化
-
描述: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近十多年来,女性在大众传媒中的“席位”日益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表现出“女性化”的趋向。随着媒体中女性形象和女性议题的增加
-
花木兰:跨域文化中的女勇士
-
作者:
蔡小容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化
女性化
花木兰
-
描述:
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它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的乐府民歌《木兰诗》,诗中刻画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征战十二年,立下汗马功劳,最终辞去皇帝的册封而荣归故里。花木兰的形象在二十世纪的文艺作品中两度重现:一是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1976年),一是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木兰》(1998年),这两部作品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花木兰分别移植到了华裔美国和美国的背景之下,对她的故事进行改写,赋予她新的面貌和内容。基于此,本文将“花木兰”视为一
-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
-
作者:
唐晶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间叙事
女性化
王琦瑶
-
描述:
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本文通过对
-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
作者:
唐晶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间叙事
女性化
王琦瑶
-
描述:
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本文通过对
-
试比较中美女性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晶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因素
女性化
女性亲和力
文化结构
语言因素
-
描述:
本文采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分析中美两国女性杂志中的广告形象,旨在从女性化倾向的角度比较目前两国年轻女性形象的异同。本研究采用文化结构理论(物质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广告与文化的关系(广告
-
性别二态线索对面孔偏好影响的眼动研究
-
作者:
杨挺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眼动
男性化
性别二态线索
女性化
双性化
-
描述: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媒体推出了大量有别于传统男女形象的双性化明星如李宇春、周笔畅、李俊基、金希澈等,并且双性化明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明星往往具备较多的异性特质,并且在外观打扮上具有异性特点,而缺乏本性别所特有的鲜明特征,从而很难判断其性别。双性化明星的大量出现,引起青少年纷纷效仿,一时间性别界限变得模糊,很多青少年外在形象变得“男女莫辨”,出现越来越多的假小子和娘娘腔,而这与传统审美中典型男性与女性形象大不相同,成为一种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根据性别二态线索的定义(成熟的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
-
贾宝玉形象的女性化分析
-
作者:
陈远洋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封建男权
女尊男卑
人性
贾宝玉
女性化
-
描述:
女性在封建社会,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封建社会的“女儿祸水论”,贬低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并以政治的、道德的力量将女性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女性因此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进程之外。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文学塑造了许多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悲剧人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造成女性不幸的主要思想根源,那就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形态。然而,在曹雪芹以前,还没有谁以如此严肃的态度、深情的投入、伟大的悲剧感来揭示女性的不幸根源,还没有谁以对女性的崇拜来批判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而且,还没有谁塑造出公然否定男性价值,肯定女性价值的男性形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与审美文化
-
作者:
李洋
来源:
上海戏剧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化
艺术化
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
女性化
西方化
审美文化
海派文化
-
描述:
本文尝试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多方位、多层面的剖析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并联系今天,对三十年代上海风情流行的原因作出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窗口,不但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特点,甚至可以间接的体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文环境、民俗风尚等社会背景。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由服饰、发型妆容、配饰等配合女性本身的仪态举止气质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整体形象),是三十年代审美文化比较直观的外在体现,凝聚了三十年代上海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对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拓宽当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