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美丽的生命尝试
作者: 董学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双重价值   内在性与超越性   话语权  
描述: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名作《女勇士》,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体现华裔女性在多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进行生命尝试和人生探索的作品。本文依据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分析人物形象的“内在性”与“超越性”的二维理论,对《女勇士》中的女性人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索华裔女性多样的人生命运和文化观念的繵变。“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女性形象。汤亭亭运用拼贴、重构和再创造等写作手法,改写和重述了这一故事。透过故事的描述,汤亭亭给予她的“花木兰”人物形象以全新的成长空间,这里暗含了多
记忆、想象、现实:谭恩美小说创作策略研究
作者: 佘军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   华裔女性   小说创作   谭恩美  
描述: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她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喜福会》(1989)、《灶神娘娘》(1991)、《通灵女孩》(1995)和《正骨师的女儿》(2001)将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开创的华裔母女关系描写发挥到极致,并因此奠定其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谭恩美的成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众多学者和批评家们讨论、研究。 综观谭恩美的主要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其作品糅合了大量的记忆、想象和现实材料。在这些夹杂记忆、想象和现实的叙述中,谭恩美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渐进式创作策略。首先,她以东方主义的视角描写记
双重边缘文化语境下的美国华裔女性书写:从黄玉雪、汤亭亭到谭恩美
作者: 徐林丽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文化身份   性别歧视   主体意识  
描述: 在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主体中,华裔女性作家是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群体。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女作家,通过自身的经历、观察和思考,创作出大量令人瞩目的作品,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华裔男性作家。本论文就以这三位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华女阿五》、《女勇士》《灶神之妻》等为文本,试图借助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这几部作品进行解读,来探讨整个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在对作品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华裔女性在美国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的际遇与成长史。围绕此主线,
从伤痛到弥合:当代美国华商女作家笔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变
作者: 付明端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文化身份   弥合   女性书写   伤痛  
描述: 20世纪60年代后,包括华裔美国文学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以它们关注焦点的独特性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对象。而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当代华裔女作家的接连出现,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希望通过记录和再现自己及母辈们的生活,揭示并探讨美国华裔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从而对华裔美国女性的文化身份做出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华裔女作家自身成长的过程就是对中美文化的选择、取舍、融合的历程,当开始进行写作时,她们从社会历史现实角度以及文学的创造力方面来揭示文化身份多重性的困惑。相对于宿主国和
银幕上的他者:《喜福会》中华裔女性模式化形象研究
作者: 茹思扬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刻板形象   小说创作   《喜福会》   美籍华裔小说家  
描述: 改编自美籍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几个母亲的悲惨遭遇和女儿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艰辛,以及她们为寻找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认同所做的挣扎和努力。本文共由四章组成。前言里介绍了谭恩美的文学背景和《喜福会》的故事大纲,以及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引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对刻板形象的介绍。 第二章对影片里两代移民的形象做了深入分析而得出结论:被刻画成古板、不善交流和野蛮的母亲们正是赛义德所指的东方形象;而被描述为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女儿们虽具有“杂交”的文化身份
从伤痛到弥合—当代华裔女作家笔下女性文化身份的嬗变
作者: 付明端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文化身份   弥合   女性书写   伤痛  
描述: 20世纪60年代后,包括华裔美国文学在内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以它们关注焦点的独特性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对象。而汤亭亭、谭恩美、任壁莲等当代华裔女作家的接连出现,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出发,希望通过记录和再现自己及母辈们的生活,揭示并探讨美国华裔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从而对华裔美国女性的文化身份做出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华裔女作家自身成长的过程就是对中美文化的选择、取舍、融合的历程,当开始进行写作时,她们从社会历史现实角度以及文学的创造力方面来揭示文化身份多重性的困惑。相对于宿主国和
走近华裔女性
作者: 李敏洁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裔女性   后殖民   沉默   文化差异   女性主义  
描述: 汤婷婷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喜福会》自问世就一夜成名,在读者和批评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众多华裔文学作品中被谈论最多,评价最高的作品之一。汤婷婷和谭恩美从自身经历出发,真实描述了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不仅冲破了美国主流社会给华裔文坛带来的无形藩篱,而且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消声状态,为中国女性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夺得了一席之地。 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两部作品中的沉默主题。本文首先解析了沉默的概念,沉默在不同的环境下传达不同的含义,其功效也不同。消极意义下的沉默表明来自不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