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性的追求、女性的变异和性爱的升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1976-1989)女性文学的衍变
作者: 王传满   来源: 新余高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异   追求   新时期女性文学   性爱升华  
描述: ,新时期女性文学呈现出爱情、事业双重追求中的阻遏与困惑,女性行为、女性精神的双重异化,性与本能、性与道德的双重升华与超越等诸种表征。
略论丁玲“莎菲型”女性形象
作者: 赵慧研   来源: 参花(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菲型”   追求   民族责任   女性命运   抗争  
描述: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元老级作家,由于本身是女性作家,出于本能,她在作品中倾注更多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命运的关注,通过一个又一个“莎菲型”女性形象的刻画,展示其创作生涯中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女性对于婚姻爱情的追求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抗争,更体现出女人作为人本身而勇于承担社会及民族责任的担当感。
伤心桥下烟波绿——《平乐镇伤心故事集》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邓晨曦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颜歌   成长   追求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   女性  
描述: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收录了颜歌2008年至2015年撰写的五篇中篇小说。从《白马》中的小女孩蒲云,到《奥数班1995》里的母亲刘启华,颜歌在这本故事集中刻画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笔者拟从女孩、母亲、离婚丧偶的女性不同角色来分析颜歌笔下的女性形象。
压抑、追求、叛逆——《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位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张金阳   白雪芳   来源: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   追求   命运   压抑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小说《荆棘鸟》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在父权制社会里与命运抗争追求幸福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在女权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她们身上所萌发的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识与其个性、命运之间的联系。
浅析茅盾《蚀》三部曲中时代女性之漂泊
作者: 许舒婷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追求   希望   漂泊   幻灭   时代女性  
描述: 茅盾所创造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无疑是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虽形象性格各异,但都饱尝大革命时期带来的精神之苦,有一种漂泊之感。本文旨在分析这些时代女性内在漂泊感的缘由以及她们的漂泊状态。
一曲悲壮的赞歌:论《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的“病”
作者: 程美林   来源: 海外英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萨拉   “病”   追求   自由  
描述: 时代,萨拉似的新女性形象是不被接受的,是遭唾弃的、是病态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萨拉的"病"呢?它将从萨拉勇于追求欲望,萨拉自制恶名和萨拉对查尔斯·斯密森的自我意识的启蒙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童话中的女性人格
作者: 尹琳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追求   童话   爱情   阶层   女性  
描述: 童话,作为儿童童年教育的一部分,其含有父权社会烙印的思想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儿童长大后会根据童话中的女性形象来作为自己人格塑造的一个潜在标准,童话中有的充满性别偏见和导向的观念对女性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经典通话《海的女儿》中女性人格的分析来揭示到底童话中哪些对今天女性人格形成有影响。
试论杜丽娘的“至情”形象
作者: 陈蓉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至情   追求   杜丽娘   酷理  
描述: 《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新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为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为情的实现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最终冲破封建社会礼教的篱笆,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使"情"得到了升华。
因爱而困,为情所伤
作者: 陆山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伤   追求   繁漪   安娜   抗争  
描述: 争取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爱情平等与人格独立,历来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其中卓立不群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难忘,安娜与繁漪这两个中外典型的文学形象,她们俩尽管所处的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个人阅历也不一样,但她们却有着共同的结局,那就是:因爱而困、为情所伤!这不由得我们不去思考女性的命运,以期世人对女性更多的关注。
试论杜丽娘的“至情”形象
作者: 陈蓉   来源: 大众文艺·浪漫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至情   追求   杜丽娘   酷理  
描述: 《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新的女性形象杜丽娘。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为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为恃的实现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井最终冲破封建社会礼教的篱笆。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使“情”得到了升华。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