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别】搜索到相关结果 214 条
-
性别/民族国家视域中的宋美龄男女平等思想
-
作者:
陈蕴茜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宋美龄
男女平等
性别
-
描述:
女性进行的新定位,都是建立在传统男女性别分工基础上,服务于国家民族解放的终极目标。虽然在抗战时期,她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女性进入公共领域,扩大了女性的生活范围,但是这毕竟是暂时性的,在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观的影响下,在国家民族解放的框架下,宋美龄的男女平等思想不可能真正促进妇女的解放。
-
1940年代延安文学中的妇女问题
-
作者:
李振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贤妻良母主义”
妇女问题
抗战
性别
-
描述:
1940年代延安由反对“新贤妻良母主义”而展开的一系列讨论,从表面上看好似由女性立场出发并试图改变女性困境,却在不自觉中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女性的独立与解放、女性境遇的改变、现实进行的妇女运动,都被赋予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全民抗战”。唯有在“全民抗战”基础上进行的妇女解放才是有可能的,才是具有合法性的。
-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有哪些现象
-
作者:
刘雪娇
来源:
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歧视
英语
现象
性别
-
描述:
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不同的性别一视同仁,它本身是没有性别歧视的,但使用者赋予它们性别色彩,并扣上“男尊女卑”的帽子。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社交工具,它的使用不可避免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
-
浅谈女性的性别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作者:
于丹霞
来源:
办公室业务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
女性
性别
-
描述:
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起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确切地说,它是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中发展出来的。1971年,琳达·诺克林发表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作为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领域对男权发起的挑战。此后一直至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艺术创作的领域,越来越深的女性意识觉醒,女性艺术家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解读艺术创作。
-
性别、组织和政党——对建党初期女党员群体的历史考察
-
作者:
周蕾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党员
组织
中国共产党
性别
-
描述:
建党初期的女党员们在革命实践中争取机会和发展空间,将五四运动中获得的性别平等理念付诸实践,致力于自身解放以及争取全部的妇女解放,成为实际推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妇女运动不断发展的主体。即使面对社会
-
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主题探究
-
作者:
刘文婷
来源:
科学时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文化
种族
性别
-
描述:
自己身份的确认,对种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探讨和重塑。这里围绕种族、性别、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汤婷婷、谈恩美等华裔女性文学的创作主题进行探究。
-
葉慈中期作品中的舞动身体与性别政治
-
作者:
李宜臻
来源:
Chia Nan Annual Bulletin:Humanity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葉慈
舞蹈
性别
-
描述:
将葉慈放置於现代舞的早期发展环境中,本文旨在探讨葉慈中期作品中的舞动身体和性别政治,如他的戏剧『在巴利的海滩』(1904年)和『艾玛的唯一嫉妒』(1919年),以及其他诗作。无論是神话,传說,或人類
-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异同之探
-
作者:
荣维毅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妇女运动
理论
性别
-
描述: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异同之探
-
性别关系与城市草根运动
-
作者:
埃纳德
黄觉
来源: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城市社会学
性别
-
描述:
纳入视野.城市环境和性别关系涉及以下几个变量:环境、城市空间、性别.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是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发明,但
-
「两性教育机会均等性」的探讨与展望
-
作者:
林淑华
林俊莹
来源:
学校行政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两性平等
教育机会均等
性别
-
描述:
台灣地區近幾十年來,受到西方婦女運動、女性主義思潮及本土化婦運的影響,相關於女性的各種議題倍受關注。而探究長久以來女性地位的低落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教育機會的不均等性,影響所及,兩性地位的不平等現象也就歷歷可見了。 基於對落實性別不平等的關心,本文主要從性別的觀點來分析,先釐清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與內涵。緊接著檢視兩性在教育機會的不均等性現象,結果發現無論在入學機會、教育參與過程,以及教育結果和效益上,皆呈現出「男優女劣」的不均等現象,顯示國內在落實教育機會均等,進而推動兩性平等的工作上仍有待努力。最後,歸
<
1
2
3
...
7
8
9
...
20
21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