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新时期妇联组织对妇女群体的“社会性别”期待——基于中国妇女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研究的考察
作者: 韩贺南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新女性   性别  
描述: 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由此可见新时期党和国家及妇联组织对女性群体的期待与要求,发现“新女性”是这一时期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概念。新女性具有以“四自”精神为基本特征的精神
性别政治话语到帝国殖民话语:康拉德丛林小说解读
作者: 罗璠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康拉德   家园   性别  
描述: 西方历险文学时常牵涉到两个空间的转换:历险空间和家园空间,并可以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实现从性别政治话语到帝国殖民话语的转变。在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吉姆爷》中,家园空间从被隔离到被切除,白人女性形象从虚假在场到完全消失,反映的是他对于帝国殖民现实的失望,对于所谓家园救赎的不信任和排斥。
性别视角下中世纪女性服饰文化探析
作者: 郭丰秋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服饰文化   中世纪女性   性别  
描述: 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被视为卑贱和不洁的性别存在,圣母玛利亚所代表的童贞女成为社会期待的理想女性形象,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宽大的卡尔玛提卡和包裹头部的贝尔让女性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异化为宗教和男权社会
女性的缺席:阿里斯托芬妇女剧中的男性指向
作者: 董赟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喜剧   观看   阿里斯托芬妇女剧   性别  
描述: ,不过是男性的虚构和想象。在喜剧的笑声中,男性再一次强化了对女性的性别规训,女性的自我和主体性在男性的世界从来都是缺席。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角度浅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作者: 滕小娟   来源: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女性主义   性别  
描述: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女性形象是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塑造的,充满了女性特质。影片以女主人公玛莲娜的形象为核心,以其他男性形象为支链,体现出丰富的女性主义电影特征。
伪装与性别:乔治·桑小说《印第安娜》研究
作者: 郑朝琳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伪装   《印第安娜》   性别  
描述: 《印第安娜》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独立创作的首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乔治·桑沿用了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伪装"元素,将"伪装"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方面使自己免受公众的批评和讽刺,另一方面借助"伪装"描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悲剧命运,谴责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的控制,表达了女性对自我主体意义的追求。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性别叙事
作者: 文丽敏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世纪   叙事   性别   女性  
描述: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和90年代的回落以后,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逐步走上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道路,但影片中的性别叙事观念却没有随着时代而前进。本文试图从导演性别、女性形象和叙事原则与策略等方面,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性别叙事特征进行研究。
难以超越的性别视角
作者: 胡辛   何静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认同   女性叙事   男导演   性别  
描述: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与民族解放的胜利获得同构性的呈现,但是中国男导演的女性叙事,一直难以超越性别视角。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银幕上男导演对女性进行了堪称时代最强音的叙事,但这以女性性别
女娲信仰与性别形象:以竹山县区域性女娲文化为例
作者: 金梅   来源: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区域性   文化   女娲   性别  
描述: 竹山县区域性女娲信仰是源自于远古的一种女神崇拜,以她为核心的独特的女神崇拜形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女性文化,对当地女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女娲的女性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女性的性别形象,现代女性的性别形象是女娲精神的再造,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又一启示。
论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女性困境——以《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爱密利亚小姐为例
作者: 张海峡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孤独   悲剧   女性   性别  
描述: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女主人公爱密利亚小姐作为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重要女性形象,在她的创作中具有典型性。婚恋的遭遇以及女性气质的缺失赋予其命运以悲剧色彩,也造成了其精神的孤独。孤独虽难以消除,但人却可以通过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 1 2 3 4 ... 20 21 2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