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性别身份的另类阐述
作者: 黄翊   来源: 画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作品   艺术作品   艺术家   双性同体   身体   性别身份   女性形象   符号化   中国当代艺术   性别角色  
描述: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将"身体"归纳为三种:消费身体、肉体身体、符号身体。其中符号身体指的是人们在长期形成的审美意识中作为习惯定势的"意指"符号所共同构成的一个视觉符号或多个视觉符号的集合,是非自然性的、抽象化的。很显然,就艺术作品中除了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具有多重性外,架上绘画和雕塑作品中被创作和被表现出来的身体,都属于符号身体
20世纪末电影中的“性别角色”的置换现象分析
作者: 朱凌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秩序   电影   黄蜀芹   钟馗   置换   性别身份   女性形象   男性   性别角色   中国女性  
描述: 人类诞生伊始,就是有性别差异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张岱年先生说:“一阴一阳,继续不绝,这是本然的善。如果不是继续不绝,则事物将皆绝灭,就无善可言了。由一阴一阳之道而形成具体的物,于是有性。”①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不可无也。②然而,在几千年封建男权统治下,男权制度压抑了女性的生命本色,将男性的霸权建立在女性臣服甚至泯灭“个性”的基础上,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花木兰、女驸马、穆桂英等以男性身份站在男性舞台上演绎性别的神话。“花木兰”的神话无疑僭越了性别秩序,这是在中
意义之狂欢:试探讨美国杂志广告中女性身份的复调现象
作者: 丁少彦   来源: 文化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力话语   文化政治   杂志广告   女性身份   女权运动   生理性别   广告形象   女性话语   反叛性   性别身份  
描述: 在美国杂志广告的形象再现中,女性形象通常被类型化1,女性身份被权力话语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但是在女权运动40多年后的今天,广告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迥异于传统形象类型的新符号,从而动摇了女性话语
性别差异是可见的吗?
作者: 阿兰·巴迪欧   肖熹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问题   电影艺术史   一个女人   解读方式   身体器官   可见性   身份证明   安东尼奥尼   性别身份   性别差异  
描述: 本文通过对《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中三场性爱戏进行分析,说明性别身份在电影这种可见性的艺术中,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性别身份既不必然与身体器官相关,也不必然以有限的影像与具体的人物相关,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谜一样的似乎双性恋的女性人物,女性的性别身份存在于男性的寻找和识别中。这篇论文为分析爱情电影和性别问题提供了哲学化的解读方式。
女性身份的焦虑与迷惘:读艾丽丝·门罗的《乞女》
作者: 谭敏   陶涛   来源: 译林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女性身份   焦虑   安大略   罗斯   作品   门罗   性别身份   西南部   女性人物  
描述: 在艾丽丝·门罗早期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经历往往就是她自身体验的投射:一个出身贫寒的乡下少女,以偏远的安大略西南部小镇为起点,怀揣梦想和抱负,一心勇往直前,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并不清楚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坚强在迷惘中幻化为焦虑和失落。创作于1977年的中篇小说《乞女》(刊登于《译林》2011年第4期)正属于这一类的早期作
浅议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笔下的社会暴力
作者: 武小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方社会   卡罗尔   乔伊斯   奥康纳   欧茨   威廉·福克纳   Carol   当代女作家   性别身份   生活困境  
描述: 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凭借着一系列风格多样、手法各异的作品在美国文坛上享有"女福克纳"的美誉。其中"女"不仅表明了作者的性别身份,同时欧茨在作品中也倾注了大量对于女性人物的关注。而"福克纳"则指的是欧茨能够如威廉·福克纳反映美国南方社会一般,在作品中使美国当代社会的众生相跃然纸上,在对美国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困境与思
女性的文学权利
作者: 肖映萱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逻辑表达   文学启蒙   看多   偶像剧   幻想世界   阅读趣味   文学形态   情情   性别身份   小女生  
描述: 当我说“我在研究女性向网络文学”,一些人并不理解我说的“网络文学”,他们觉得把这种仅供消遣的文字拿来做正经研究,未免有些不学无术;而更多的人则不明白我说的“女性向”,在他们看来,网络的男频文或许还能在幻想世界中探索某种现实的可能性,而女频文的情情爱爱,除了把你变成一个“偶像剧看多了”整天做不切实际梦的小女生,还能有什么别的用处?
关于“女性文学”的对话
作者: 张抗抗   刘慧英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一个女人   社会环境   民族责任感   性描写   人性本质   四十年代   女性解放   性别身份   深层心理结构   男权主义  
描述: 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女性文学”这个提法的?你是如何看待它的? 张:我没有有意识地去注意或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以我多年的生活经历来说,我更多地是感到作为一个人受到的各种压迫和压抑。新时期文学开始以来,我们走过了一般通俗地称之为伤痕文学,大墙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等阶段,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我想我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女人。而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人,普遍意义上所遇到和面临的人之尊严、权利、价值观等等方面的焦虑和痛苦远比
21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态势——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采薇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1世纪   发展态势   身体写作   语境   人文关怀   综述   性别身份   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   两性对话  
描述: 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6——30日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就学界所关心的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向提出了“21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态势”这一宏观研讨课题。目的是总结自’95世妇会以来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向专业化学科化方向发展。
从性别视角看中国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悖论
作者: 郭海鹰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异性恋   现当代女作家   男权中心主义   书写   性别视角   女性写作   女同性恋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总被认为是女性颠覆异性恋霸权、反抗男权中心主义的一种方式。而在进行文学创作和阅读时,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视角。由于性别视角的长期缺失,存在于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内涵往往成为盲区。因此,本文拟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选取中国现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