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谈李安东方电影中“叛逆”的女性形象
作者: 范妮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安   东方电影   新女性形象   自我   本我   弗洛伊德  
描述: 李安作为华人电影界的翘楚,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诉说着他的电影梦。文章从李安多元文化创作背景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角度出发,观照和审视他创作的东方电影中那些"叛逆"的新女性形象。以《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为例,分析影片中东方女性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及性格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语境中的嬗变。李安正是在东方传统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现代女性解放的双重审美文化矛盾冲突碰撞中,凸显了东方新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独立品格。这也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东方女性打开了一扇天窗。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仿同心理
作者: 傅铮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性   女性气质   自我   南方淑女   父母   南方传统   弗洛伊德   超我   女性形象   心理  
描述: 一、导语二战后崛起的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欲望号街车》中塑造了被誉为美国舞台上最好的女性形象荡妇布兰奇,剧评家布鲁克斯·阿特金森赞美该剧为具有几乎使人难以忍受的悲剧性。本文试图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布兰奇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女性的仿同心理对个人性格形成与命运发展的影响。
《小天地里的大世界》中玛可辛不断重复的梦境解读
作者: 段永佳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梦境   女性作家   精神描写   精神世界   风格迥异   心理描写   作品   弗洛伊德   女性形象   超现实主义  
描述: 的写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主题得到升华,主题从身体描写转向精神描写,从自由性爱转向和谐的家庭生活,更注重女性精神层面和心理描写,并引入魔幻主义元素,实现了作者从"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的转变"[1]。在最后一个
茨威格:灵魂的猎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作文(中学生适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道主义精神   灵魂   奥地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   社会道德   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   里约热内卢  
描述: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企业主家庭。17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
复仇的神话:《阴齿》的性别策略
作者: 徐刚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复仇   亚里士多德   菲勒斯中心主义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家   女性形象   性别  
描述: ,女人是一个“构造不完全的男人”在“偶然机会中产生出来的”生物。另外,如弗洛伊德、阿德勒等精神分析学家,更是将女人视为被阉割之物,而在持久的恐惧中遭受“阳具艳羡”的折磨。然而相对于此,西蒙.波伏娃提出
蒙娜丽莎究竟是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中学生文摘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杰作   人类学   蒙娜丽莎   卢浮宫   中名   艺术品   弗洛伊德   女性形象   微笑   油画  
描述: 近500年来,《蒙娜丽莎》,这个编号为779的卢浮宫镇山之宝,是人类艺术品中名头最响亮的杰作,它每年吸引了550万游客的造访。“任何一个想起列奥纳多油画的人都会想到一个独特的、令人沉醉而又神秘的微笑,他将这一微笑魔术般地附在了他画中的女性形象的嘴唇上。这个微笑停留在了那既长又弯的嘴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
作者: 范志忠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精神家园   新时期   母亲神话   父权社会   父权制度   父权文化   女性创作   弗洛伊德   女性形象  
描述: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范志忠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文化语境。1971年发行放映的四部纪录片《成长中的女性》、《珍妮之珍妮》、《三生命》和《女性的电影》,标志着女性电影实践的开始;其后,诸如劳拉·穆尔...
经验论与理念论:女性主义批评的修辞两极
作者: 宋美华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雌雄同体   阅读反应   女性主义批评   七十年   修辞   作家作品   弗洛伊德   女性形象   读者反应  
描述: 女性主义批评是后结构主义批评风潮中的一个现象,自七十年代以来影响广大而且有力。它肯定读者反应的注释意义,特别是女性读者的阅读反应。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读者有权“重写”作品,阅读本身即是一种写作形式,而“她”所重写(重读)的对象是受传统男女价值观所左右的经典作品和淹没在父系文学史中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在实际运作上,当前的女性主义批评呈现多元的面貌,言语各殊,或者专注于女性形象的主题研究,暴露男性中心作品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
作者: 范志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精神家园   新时期   母亲神话   父权社会   父权制度   父权文化   女性创作   弗洛伊德   女性形象  
描述: 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电影的文化意蕴范志忠西方女性电影及其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文化语境。1971年发行放映的四部纪录片《成长中的女性》、《珍妮之珍妮》、《三生命》和《女性的电影》,标志着女性电影实践的开始;其后,诸如劳拉·穆尔...
论贝蒂·弗里丹对弗洛伊德妇女观的批评
作者: 张晓玲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理论   阉割情结   社会环境   美国妇女   女权运动   层次优势   弗洛伊德   妇女观   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运动  
描述: 重要内容就是对弗洛伊德妇女理论的猛烈批评。这一批评在当时对把弗洛伊德理论奉为《圣经》的美国理论界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