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马丽】搜索到相关结果 28 条
-
论电影《爱玛》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
作者:
马丽娜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爱玛》
觉醒
局限性
-
描述:
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小说《爱玛》自诞生之日起就激发了全世界读者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探讨。而1997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通过对主人公爱玛反传统性格的塑造,彰显了女性在家庭、爱情婚姻中主体意识的觉醒,让观众随着爱玛的成长慢慢体会女性的华美蜕变。本文从电影中爱玛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婚姻爱情观角度入手,在探讨其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分析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
经典爱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之比较
-
作者:
马丽君
来源:
沧桑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比较
《傲慢与偏见》
女性形象
三步骤爱情模式
-
描述:
19世纪英国文坛两位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分别在其代表作《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使用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的反抗——缓冲——结合的三步骤爱情模式,并通过这个经典的爱情模式为我们塑造了世界女权画廊中的两位不朽形象:简·爱和伊丽莎白。
-
孙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道体化色彩
-
作者:
马丽敏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文化
孙犁
女性形象
-
描述:
孙犁将塑造女性作为小说创作的切入点,并将这些女性形象融入一种道体化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他笔下的女性无论是身处的外在环境还是作为人的内在品质都被染上了一层浓厚的道体化色彩。这一方面既体现了孙犁对女性的钟爱,另一方面也铸成了孙犁崇尚道家文化的美学风格。
-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女性文化身份
-
作者:
马丽莉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载体
澳大利亚文学
女性形象
文化契合
-
描述:
澳大利亚文学中中国女性形象经历了从缺席到“他者”,再到女性形象的书写和女性身份的确立这样一个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文坛上陆续出现有关中国女性的积极正面形象,中国女性不再是被压迫的裹足女性或性感女郎,也不仅仅是西方化了的“他者”形象,她们越来越多地被有意识地刻画成多面的、复杂的形象,她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于两性的文化和谐和东西方文化的契合作出了积极贡献。
-
电视广告中的新男性形象分析
-
作者:
马丽娜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影响
类型
-
描述:
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由男性消费主导逐渐转变为女性主导消费,因此,在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广告由早期女性形象充斥着荧幕,逐渐各种类型的新男性形象出现在广告中。本文试图探讨电视广告中的新男性形象的类型及产生的影响。
-
女性的悲泣与呐喊:尕豆爱情悲剧成因初探
-
作者:
马丽娅
来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
尕豆
成因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是大多数作家笔下的主角。尕豆是回族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悲剧形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政治上受压迫、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凌辱的回族妇女的典型。在她的身上,虽集中体现了被压迫回族女性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但觉醒的过程是艰难的,结局是悲惨的。通过对尕豆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探究尕豆爱情的悲剧成因。
-
“德、言、容、功”:论《陌上桑》的女性审美内涵
-
作者:
马丽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民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勤劳、勇敢、聪慧、善言的女性形象。其实
-
“德、言、容、功”的民间解读:论《陌上桑》的女性审美内涵
-
作者:
马丽
来源:
中学语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和歌
郭茂倩
汉乐府
艳歌罗敷行
《乐府诗集》
歌词内容
采桑女
《陌上桑》
女性审美
罗敷
-
描述: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它是中国民歌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一曲美的赞歌。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写罗敷采桑,主要表现罗敷惊人的美貌;第二解写太守邀乘,叙述太守觊觎罗敷美貌,要跟她"共载"而归;第三解写罗敷夸夫,以打消太守的邪念。民歌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勤劳、勇敢、聪慧、善言的女性形象。其实
-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悲剧美比较
-
作者:
马丽
来源:
群文天地(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隆时期
《红楼梦》
物语文学
主题思想
《源氏物语》
悲剧美
艺术表现手法
人物刻画
-
描述:
日本平安王朝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代表《源氏物语》和中国清朝乾隆时期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两书无论在主题思想,还是人物刻画,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存在诸多的相似,并且这两本巨著都产生了感人肺腑的悲剧美效应,但由于两书作者紫式部和曹雪芹文学、道德观的不同,以及两位作者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差异,所以两者的悲剧美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
浅析艾迪·本德仑与祥林嫂的形象相似性
-
作者:
马丽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艾迪·本德仑
祥林嫂
相似性
-
描述:
艾迪·本德仑是威廉·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中的中心角色,祥林嫂是鲁迅作品《祝福》中的主人公。本文试从两位女性人物的外在形象、人生经历及其所反映的小说主题三方面探讨这两个人物在形象刻画方面的相似性,凸显两位伟大的文学家所共有的对于社会丑恶的尖锐批判与对失落人性的深沉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