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
作者: 张雪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幻   冷漠   幻象   女性  
描述: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揭示的是爱情在那个时代只是一个幻象,而冷漠无知却是众多女性的本质。在小说中作者塑造出3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教养、性格气质迥异却具有依附男人而生活、靠男人的追逐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共同特质的女性人物。
海明威笔下的新女性——读《永别了,武器》再议凯瑟琳·巴克莱
作者: 张雪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争背景   文本内容   女性主义  
描述: 海明威的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巴克莱的形象近些年来引起了读者对她的兴趣并饱受评论界争议。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凯瑟琳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形象。相对于以往读者对其的消极评价,本文从小说创作背景及内容出发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经典的女性形象。
柳的原型意象初探
作者: 韦梦雪   来源: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原型意象   春天   离别   女性  
描述: 柳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涵的丰富非其它意象可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种:一是象征离别,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的绵绵相思之苦。古代有折柳送行人的习俗,诗人多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二是用杨柳象征春天,柳眼、柳芽、柳丝、柳叶、柳花、柳絮,皆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三是以柳喻人,寄寓身世之感。既有男性诗人用以比拟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也有女性自比自叹,自抒胸怀。
米罗的晚期作品
作者: 诸迪   华天雪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洛内   现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   象征语言   作品   绘画   象征性   超现实主义   女性形象   象征主义  
描述: 米罗的晚期作品[德]哈约·迪克丁诸迪,华天译1956年米罗搬进了他在帕尔马附近建的宽大画室,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这所房子是由建筑师塞尔特设计的。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次从巴塞罗那到帕尔马的迁居都标志着米罗新阶段的开始。在这之前,他已是一位享有世界声...
灵魂之语——解读乔治·艾略特的《亚当·贝德》
作者: 张雪   来源: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魂   现实主义   道德   声音   乔治·艾略特   音乐  
描述: 乔治·艾略特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在《亚当·贝德》中借助音乐艺术 ,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对比两个女性形象 ,使音乐这种客观载体披上了一层浓厚的道德外衣 ,展现了人物独特的个性魅力。
张爱玲与张小娴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比较
作者: 谭冰雪   来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张小娴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张爱玲和张小娴是不同时期的女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显露出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关注。但不同的个人经历、审美取向以及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意识也各不相同。对此,本文通过她们几部代表作品展开比较和分析。
明治时期的樋口一叶
作者: 孙雪   来源: 赤子(上中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   明治时期  
描述: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拉开帷幕。在西方先进思潮的不断冲击下,日本国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突变,传统"家"文化开始被人们所质疑,人们开始渴望自由平等。众所周知,日本女性在中世纪一直扮演着男性附庸品的角色,不能自主的命运是日本女性一直以来的明显特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女性同男性一样,受到自由平等主义的影响,她们的思想被触动了,也就是所谓的女性解放意识觉醒。然而,在新旧思潮交替的夹缝之中,对"新"的极度渴望与被"旧"的无奈束缚,使这段历史夹层中的女性人物或多或少都被笼罩了些许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悲剧的人生经历
浅谈普契尼歌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作者: 李雪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契尼   歌剧   女性  
描述: 普契尼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12部歌剧,其中7部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命名的.他热衷于描写社会底层的人物,展现他们平凡的生活.本文从女性角色的悲剧性展开,对《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朵》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
通过华裔女作家作品探究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生存状态及成因
作者: 吕雪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裔女性   生存状态   工作   边缘  
描述: 本文通过广为熟悉的一些华裔女作家作品中展示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工作、生活状态来探讨她们生存状态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个时代的移民,她们的身份、思想都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判断相去甚远,她们都是游走在社会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在华裔女作家作品中,这些女性人物,在各种文化、政治、观念的夹缝中磨砺辗转,呈现出令人震蒋的丰富深邃的"人性",引起读者深深的悲悯之情.
《李尔王》的男性意识——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李尔王》的解读
作者: 许原雪   来源: 重庆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男性意识   妖妇   天使   女性主义  
描述: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进行剖析,揭示了该剧所具有的浓厚的男性意识。莎士比亚在对剧中人物的排列和介绍上有意消解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在对李尔王的形象设置上体现了父权制特征,在对刚乃绮、瑞干、考地利亚的角色塑造上不可避免地投射了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按照惯有模式将女性简单划分为天使型女性和妖妇型女性。莎士比亚作为一名男性作家,未能摆脱男性本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李尔王》成为了一部充斥了男件话语霸权的父权制文本。[著者文摘]
< 1 2 3 4 5 ... 16 17 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