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搁浅在历史的边缘——高中语文教材女性形象及社会角色分析
-
作者:
胡晓虹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歧视
高中语文教材
社会角色
女性形象
-
描述: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影响青少年行为、态度、观念形成的重要媒介。教材能否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材文化对于个体及社会群体的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以强烈的情感性、思想性及形象性见长的语文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远比其他课程来得深刻。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里,综观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题材,尽管塑造了一些女性,但普遍缺乏时代感,女性形象较为刻板单一,充斥着“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偏见,女性作家的作品也少得可怜,教材中明显
-
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白夜行》《圣女的救赎》《嫌疑人X的献身》为中心
-
作者:
倪虹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论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白夜行》《圣女的救赎》《嫌疑人X的献身》为中心
-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女性形象
-
作者:
范良虹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城市化
悬疑
-
描述:
中国是个拥有着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中,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纠葛逐渐成为时代关注的命题。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在这两种文化长期对峙的跌宕起伏中,从独特角度叙述出城乡冲突中的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本文主要以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和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为讨论的主要对象,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并在回顾现代文学中的同类形象的基础上,对城乡冲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当下文学塑造城市化中乡村女性形象的特点。全文主要以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以毕飞宇的小说《玉
-
闺阁中的女人——论《花间词》男权话语中之女性形象
-
作者:
朱虹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花间词被尊为“词为艳科之祖”。不仅在于花间词中的用语之艳,更重要的是其中充斥了大量的“美女”形象,并描绘了一些男女的爱情生活。随着20世纪70年代对花间词研究的增多,许多研究之作在讨论花间词的艺术、内容时兼及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也有少量完全从女性形象的角度进行批评的文章。这些研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花间词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就,认为体现出了男性作者书写对女性的关注。 但是,这些研究均存在一个问题,即忽视了隐匿于文本话语中的性别身份以及在男性话语之下的女性存在意义再生产功能。个别从女性主义视角对
-
不爱红装爱武装:"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汤虹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装"
"红装"
女性身体
劳动与战争
-
描述:
"十七年"时期中国女性"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审美时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时期女性典型艺术形象的研究,在历史记载和文本叙事中,去分析这个审美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去理解:女性是如何在个体及全民对英雄的解释与追求中形成这一审美需要,并在非常态的"话语"年代里极尽真实地把女性身体本能与自由解放愿望割裂成荒诞但又是值得后人尊崇的非常态中,从而完成女性对历史的叙事的。在论述过程中,本文通过参阅 "十七年文学"中叙事性较强的文学样式--小说、戏剧、电影、报告文学及叙事诗,并以梅洛-庞蒂和波伏娃二人有
-
近代上海沪剧女艺人研究
-
作者:
代虹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沪剧
形象塑造
女艺人
生活状况
-
描述:
1877年,沪剧出现第一位女艺人——大陆小妹。1899年,沪剧艺人从农村进入上海城区演出,开始伴随开埠后上海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在1899-1949年,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女艺人经历了由出现到禁止再到重新登上舞台,直至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人数、技艺、社会知名度上达到繁荣发展的曲折过程。艺人作为女性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职业流向之一,成为众多家境贫困、生活困苦女性的选择。她们通过拜师学艺获得职业资格,通过码头、电台、剧场等不同场域实践职业技能。在职业上她们通过自行组班、艺术精进,获得了与男艺人同等的地
-
印第安人的土地情与生存哲理:路易丝·厄德里克小说《痕迹》的生态解读
-
作者:
陶虹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女性角色
文化冲突
印第安人
土地
生态批评
-
描述:
路易丝·厄德里克是美国本土作家中最多产、最具有创作生命力的女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印第安口述叙述方式、地域传统的展现使她成为多元文化潮流中一个独特响亮的声音。她的小说《痕迹》虽然是描写印第安齐佩瓦人生活的“北达科他系列小说”中的第三部,却带领读者追溯了该系列小说所展现的土著文化和白人文化矛盾的源头。小说借印第安人纳娜普什的声音描写了《道斯法案》颁布后印第安人所承受的土地被剥夺、生存环境被破坏和传统文化丧失的多重创伤。随着现代生态批评热潮的涌现,印第安人小说中的土地观、环境危机意识和生态智慧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
回族女性的“花儿”与“花儿”中的女性
-
作者:
廉虹
来源:
新疆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花儿
女性
-
描述:
“花儿”是产生和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地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以上地区的回、撒拉、东乡、土、保安、藏、裕固等民族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演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民歌。[1]“花儿
-
徘徊在彼岸的爱
-
作者:
何劲虹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理想
诗歌
爱伦·坡
小说
-
描述:
本文认为“女性理想”本身并非一个很有新意的概念,但当我们将它放在某一个具体的作家的创作中去考虑时,便会有新的发现。作为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爱伦·坡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而作为美国
-
文化资本与打工妹城市生活世界的建构
-
作者:
朱虹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资本
城市适应
打工妹
-
描述: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离开村庄,象潮水般涌进城市、进入工厂,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流动现象。在这气势磅礴的“民工潮”中,流动中的农村女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被称为“打工妹”的农村年轻女性,作为社会身份与社会性别双重弱势的群体,成为了社会学视野中女性研究的... >>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