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冯小宁电影的民族性解读
作者: 张萍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战争题材   中国   民族性   电影评论   电影导演   冯小宁  
描述: 在当今中国的影坛上,战争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但从来没有像冯小宁导演这样,为我们带来那么多充满着激情和震撼而又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思考的影片,特别是他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战争三部曲,融激情与浪漫、丰富想象与强烈表现于一体,述说了一个民族曾有的苦痛与激越,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罪恶与善良。不管是《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还是《珍珠港》都是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而在人们的心底产生强烈的震撼,但如何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疼痛,冯氏战争片与西方战争题材的影片不同,它们显示了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悲剧意识和美学品格。
爱情的囚徒们——拜伦笔下的女性人物群像
作者: 王美萍   来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拜伦式英雄   菲勒斯中心   遮蔽  
描述: “拜伦式英雄”通过爱情把女性人物桎梏于爱的囚笼中。这种“菲勒斯中心意识”是打着爱情的幌子,其奴化女性的本质具有很大的遮蔽性,致使女性在拜伦式英雄的爱情陷阱中牺牲自我、丧失自我,沦为爱的囚徒。
《鸡毛蒜皮》的人物空间和性别编码
作者: 王美萍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方位副词   空间   《鸡毛蒜皮》  
描述: 格拉斯佩尔利用方位副词的隐喻意义,赋予了人物的物理空间位置以社会性别内涵,剧中女性受控的生存空间记载了男权中心意识形态,指称了男性对女性生活的全方位围困。女性人物借助“鸡毛蒜皮”式的经验,成功地实现了对父权性别等级建制的反挫和突围,赢得了自由的生存空间。
清代女性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者: 杨萍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词   清代   女性意识   觉醒  
描述: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文学创作的根本标志。清词号为中兴,它不仅由于拥有众多的男性词家以及不同词派的出现而形繁盛,也因为有众多女性的参与,出现了像徐灿、吴藻、顾春、沈善宝、秋瑾那样的杰出女词人,为词坛做出了无愧的终结。这一时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时期,女性要求摆脱几千年来遭受父权统治的命运,要求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和人性的完整。
《鄘风·载驰》解析
作者: 苏萍   来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   许穆夫人   女性  
描述: 《鄘风.载驰》是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女性文学作品。但几千年来对其内容及结构的评价,有许多争议的地方,影响了对此诗主旨及价值的认识。所以本文试图从梳理诗中歧义入手,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及爱国思想特质,展示此诗独特的价值。
走出无光的所在
作者: 林桂萍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关系   张爱玲   宗法父权   冲突  
描述: 张爱玲是一位传奇作家,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她孤独冷漠的生活,始终是悬绕在读者心间的一个迷。注定她的作品比较悲观,没有塑造英雄。而是以其独特的心理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塑造一系列另类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通过张小说中各种女性之间的关系:婆媳之间、母女之间、姐妹之间、妻子之间和第三者之间及其他关系,探讨特定时代、社会中女性之间的冲突,反思女性被压抑、扭曲甚至变态的根源,感悟作家凄艳、尖刻文笔下对女性世界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冀。
走进悲剧 感受壮美
作者: 李锦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悲剧   教学实施   审美价值  
描述: 欣赏悲剧的终极目的不是使人伤心流泪,而是使人在悲痛中振作,化悲痛为力量,净化心灵,升华灵魂,进而产生快感。 悲剧的本质就是创造崇高,悲剧的审美效应就是唤起人们的崇高感。 本文运用美学中的悲剧理论,针对当今中学生中的人格缺陷和社会对审美教育的召唤,结合教育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学语文教材入手,利用教材里众多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悲剧性命运,试图阐释怎样引领学生去感知作品中的悲剧形象,体会作品中作者借助人物形象所传达的情感,发现蕴藏在悲剧人物身上的人格力量,利用悲剧展
论《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论和女权主义思想
作者: 曹秀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拉姆齐夫人   小说主题   小说创作   女权主义   双性同体论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上个世纪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式女作家。她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是为了纪念已故的父亲母亲而创作的一部家庭回忆录式小说。本论文试图从“双性同体论”和“女权主义”的视角来探讨这部小说。 双性同体论是伍尔夫在其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即,两性之间的合作是最完美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脑子应该保持半雌半雄状态,才富有创造性。双性同体论的观点多被评论家们应用于研究伍尔夫以阴阳转换为主题的小说《奥兰多》。本文则将这一观点用于探讨《到灯塔去》中的两位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和莉莉。通过具
大众媒介领域女性性别身份的建构及其解构策略
作者: 盛莉萍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建构   大众媒介   性别  
描述: 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在生物决定论和二元体系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性别理论从社会建构性别的立场出发,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展开了批判。社会性别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领域仍然是非常明显的男性优势领域,大众媒介与社会观念和事实密切相关的现状,支持、加剧并再现了等级社会文化中的社会性别的分离以及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在中国以1995年世妇会的召开为契机,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开始得到发展,但无论从研究总量还是研究深度而言还是相当有限,研究成果也很单薄,且未能形成体系。女性与媒介的关系在新闻传播学与女性研究领域仍属于边缘性课题。
女性“私语化”创作与变态心理
作者: 高鸿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私语化   文学创作   女性文学   变态心理  
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语化”写作在文坛风起云涌,形成强大势头,似乎成了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种重要标志。女性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深入到心理层面,书写女人的隐秘经验与情感,尤其是被公共话语遮蔽、抑制着的千劻百转的幽僻之地——女性潜意识领域,其中充斥着大量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