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玲】搜索到相关结果 182 条
-
从女权主义视角看美国黑人身份:评托尼·莫里森的新作《乐园》
-
作者:
赵晓玲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乐园》
身份
女权主义
美国黑人
-
描述:
《乐园》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新力作,该小说的出版标志着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方面的又一里程碑。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一方面刻划了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剖析了整个美国黑人群体为保护种族血统和种族完整性所做的种种努力。 本文旨在探讨莫里森是如何从女权主义视角看待这些美国黑人身份问题并得出潜在结论的。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均生活在黑人男性的统治和种族主义的阴影之下,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痛苦的历程。为了追求女性身体和心灵的自由与完整性,“女修道院”的
-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晓玲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十七年
革命历史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近几年来,军事题材的影片、电视剧陡然增加起来,革命历史小说的改编也融入了这一浪潮之中。除去一些外部的机缘外,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些改编的可能性与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革命历史小说并未因时间的逝去而失去它的当代意义。本文选取女性形象这一切入点来分析“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体分为四部分,以现代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基点,重点分析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两性关系中作为个体的女性,在革命战争中归入集体的女性以及其中的特殊类别——知识女性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时期女性形
-
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李晓玲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打破沉默
汤亭亭
性别歧视
文化融合
文化冲突
《女勇士》
-
描述:
汤亭亭(又名玛克辛.洪.金斯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卓越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她通常被认为是将亚裔美国文学引入美国主流文学的领军人物。通过《女勇士》(1976)、《中国佬》(1980)、《孙行者》(1989)这三部作品,汤亭亭不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建立了她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事实证明,她是成功做到融合中西文化的最有影响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她于1976年出版的处女作《女勇士: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创建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女勇士》自出版以来,一直是文学界研究的焦点。很多学
-
泰国与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中女性形象及后女性主义叙事解析
-
作者:
徐佩玲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男性话语
歧视
后女性
消费社会
后现代主义
女性形象
边缘
-
描述:
自从父权制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居于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视角、观点、声音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形态,而女性视角、观点、声音被排斥、忽略,不得不成为边缘化的文化形态。20世纪9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潮流进入东方国家如中国与泰国,它其中之一的特征就是重视“边缘”的话语包括女性形象。因此社会越来越看重女性在经济、政治、国际等各种领域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大众传媒——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体现出女性形象变化的多元景观。同时,发展中国家如
-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李会玲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叙写特征
艺术特质
女性形象
-
描述: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许鞍华电影的现实主义解读
-
作者:
王玲芳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语言
现实主义
许鞍华
风格演变
女性形象
-
描述:
许鞍华是华语电影圈里叱咤风云的女性导演,在男性导演占据大半江山的电影世界里,许鞍华以自己独立特行的风格立足于影坛,是香港近30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从影三十多年以来,她执导了将近三十部影片,虽然题材风格在变,但对人的关注不变,对历史环境与现实的触及似乎已经成了她创作的惯性思维,她多次问鼎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是香港获得国际声誉的重要女导演。许鞍华执着于表现现实,她的影片总是在不断探讨现实主义下的人物的命运走向。本文以许鞍华除鬼片、武侠片以外的十五部剧情片为研究对象,以现实主义为切入点,挖掘其作
-
1957年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姑娘”
-
作者:
张金玲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革命性
摩登性
女性意识
叙事
上海姑娘
-
描述:
“上海姑娘”的命名取自于1957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同名电影《上海姑娘》。在本论文中,用“上海姑娘”来指称1957年中国电影中一类特定的女性形象。1957年,《上海姑娘》、《护士日记》、《不夜城》、《女篮五号》等四部关于“上海姑娘”的电影集体登场,体现了建国初期新政权对女性的期待与形塑。通过对这四部电影的文本分析来探究“上海姑娘”的形象特征。具体内容分三章展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姑娘”的出场背景。1957年中国的私营电影企业已经全部收为国有,为工农兵服务成为电影的既定方针,电影创作受到苏联影响
-
柔石小说研究
-
作者:
杨红玲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类型
柔石
小说研究
叙述方式
人物形象
-
描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当中,柔石不是最突出的,但他的作品对文坛以及社会的影响却是绝不容忽视的。柔石用传统的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去对待世间的人与事,关注个体,关注命运,关注在新思想与传统的共同影响下人们的抗争以及面临的困境。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回顾了柔石的生平及小说创作之路,对柔石小说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柔石小说的四个主题:叛逆与思考、控诉礼教与追求自由的爱情、描写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以及对国民性的暴露和批判;第三章对柔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将男性形象分为封建家长型、自私自利型
-
从柏莎·梅森到阿德拉·奎斯蒂德:后殖民视角下英国小说中“疯女人”形象
-
作者:
王丽玲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殖民批评
疯女人
他者
属下
-
描述:
英国文学中塑造了一大批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疯女人”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更是丰富了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画廊。在文学作品中,人们看到很多女疯子,这些女性形象因种族、男权和文化霸权的压制成了作家笔下的疯癫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近几年,对疯女人形象研究越来越多。斯皮瓦克《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1986年)一文对“疯女人”柏莎和安托瓦内特的解读,使人们对“疯女人”形象悲剧背后的根源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在斯皮瓦克的启示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类
-
试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观
-
作者:
孙燕玲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池莉小说
女性观
女性形象
-
描述:
作为一个“新写实”的女作家,池莉自然不会忽视社会中女性生存这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她以其特有的责任和观察角度,对生活在这变革时代的女性形象进行描述,对现实进行反映和探索。她的女性观以自身的体验和敏锐的女性眼光关注时代的变化, 凸显女性的成长及两性关系的变迁,表现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女性意识,体现女性主体性的精神气质。她能敏感地捕捉时代的风云突变,并相应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塑造出一个个鲜活、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女性生存状态打开了一扇窗户。 本文将从女性的独特个性意识、智慧的光芒、以自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