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新女性”的局限——从茅盾小说《创造》看“新女性”的三个特征
作者: 谢东玲   王晓平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行为无目的   思想蜕变   局限   新女性   市民阶级习性  
描述: 茅盾的《创造》塑造了从封建伦理中觉醒、获得思想独立的“新女性”形象。从文本中看,促成“新女性”思想蜕变的原因来源并不明确,她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新女性”比传统女性进步,但她们的行为缺乏目的性,往往只是追求强烈的刺激,因而她们对事物的分析仅停留在表层;她们追求独立与自由,却无法摆脱市民阶级骄奢的生活习性。思想蜕变原因的不明确、行为缺乏目的性、自身阶级的局限性,造成了“新女性”无法建立自身主体性的局限。
从《新女性》看中国现代“新女性观”的演变
作者: 刘海玲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女性观   蔡楚生   左翼电影  
描述: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鲁迅与女性主义的契合与分殊
作者: 刘淑玲   邓芳宁   来源: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文化   鲁迅   规训   女性主义   分殊  
描述: 鲁迅杂文的部分篇什或驳斥"厌女文化",为女性辩诬和正名,或揭示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规训"机制,呈现出与当代女性主义立场一定程度的契合;而鲁迅小说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承载负面意义的女性形象则渗透着父权文化的评判标准,提示着鲁迅小说与女性主义立场的分殊和在审美方面的缺失。
方舟幻像的追寻与破灭——关于2002年电影创作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
作者: 刘海玲   来源: 岭南文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男权文化   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描述: 在改革发行体制、创作异彩纷呈的2002年中国影坛上,女性题材电影在对社会症候的直面把握、对文化意蕴的深刻揭示方面有了新的飞跃。来双扬面对吉庆街喧闹的夜市却清泪在笑容中滑落、张美丽说人应当笑着离开世界却眼角溢出冷泪……女性含泪的笑容成为凄美的风景在电影落幕后仍然久久定格。艺术是生活的折射,试以2002年的女性题材电影《生活秀》、《美丽的大脚》、《假装没感觉》、《天上草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为文本,探讨在21世纪多元文化碰撞中更加突显的女性生存的社会边缘状态和历史生成困境。
论《桃花扇》中李香君的艺术形象
作者: 周轶群   王方玲   来源: 新西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凛然正气   入道   李香君   美丽聪慧   桃花扇   坚强不屈  
描述: 本文剖析了明清传奇剧《桃花扇》的女主人公李香君的艺术形象。作者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王朝覆亡的悲剧历史。剧中的人物也是个性独立的人,其中又以李香君的人物性格最为鲜明,她是以妓女的形象出现,但是,出于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既忠于爱情又有坚定的政治抱负。可以说,她是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从她的美丽聪慧、坚强不屈以及凛然正气来分析她异于常态的妓女形象。
「胶」颜欲语?──胶彩画家对女性形像的观看方式(以「省展」六十年间前三名与优选的胶彩作品为例)
作者: 李美玲   来源: 艺术与文化论衡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color   gender   glue   language   性别语言   Arts   Exhibition   The   painting   Taiwan   胶彩画   provincial   省展   Fine  
描述: 六十届(1946~2006)的「台湾省全省美展」培育出极具份量的台湾画家,更积累出丰富的画作。因此本篇论述将从省展中获得前三名与优选的胶彩画作,探讨女性形象在这六十一年的时光流转中,在男女画家的笔下呈现出何种的转变?但省展第十四届前并无出版获奖作品图录,因此本论述锁定在第十四届~六十届获得前三名与优选的胶彩画作?探讨的文本。 第十四届~四十届间,女胶彩画家笔下所呈现的是延续日治时期台湾上层阶级仕女的理想典型;男画家则着重於描写接受现代化思潮影响的自信女性、面目模糊的劳动女性和表现亲情与母爱的异俗女性?主。
清丽、越轨的笔致: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导演的女性意识表达
作者: 宋家玲   刘硕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导演   女性作者   中国电影   新世纪   女性意识   男女平等   表达   影片   女性形象   创作方式  
描述: 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前提下,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及体能方面的不同,有些职业仍然会在性别的选择上有所偏爱和侧重,导演便是其中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女性导演并非屈指可数,但是与男性导演的数量相比依旧属于
从《祝福》与《金锁记》看女性的反抗及其意义
作者: 张惠玲   肖菊频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救赎   非理性   女性  
描述: 女性对男性话语中心的等级制度及社会道德的反抗,往往呈现出盲目或非理性的状态,导致其反抗行为意义的缺失,《祝福》与《金锁记》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祥林嫂与曹七巧这两个女性形象揭示出这种反抗无意义来达到一种全然的悲剧效果,引发读者对制度、道德、金钱与人性的长久而深入的思索。
美国南方旧传统的牺牲品:布兰奇与爱米丽形象的比较
作者: 赵春花   张玲   来源: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艾米丽   布兰奇   女性批评   父权制度  
描述: 布兰奇与爱米丽分别是《欲望号街车》与《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主人公。二者都是在美国没落的南方种植园文化下长大的"南方淑女"。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南方旧传统中形成。当面临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时,她们无所适从,最终成为南方旧传统的牺牲品。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威廉斯笔下的《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与福克纳笔下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爱米丽—这两位南方女性形象,并试探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以及造成其悲惨命运的因素。
《榆树下的欲望》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刘永杰   王艳玲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觉醒   榆树下的欲望   女性人物  
描述: 奧尼爾是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其劇作往往貼近生活並且哲理深刻。他的早期劇作《榆樹下的欲望》就體現了劇作家本人的女性觀。通過對劇中三位女性人物的分析,探討了她們的女性自我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從而表明奧尼爾也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識並且非常關心女性生存狀況的劇作家。
< 1 2 3 ... 35 36 37 ... 39 40 4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