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略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性格美
作者: 周玲   来源: 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词人   女主人公   文学作品   理想   内在美   性格特征   李清照词   时代女性   女性形象   性格美  
描述: 在我国宋代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敢于冲破封礼教的禁锢,在其创作中大胆、真挚、热烈地描绘同时代女性的理想情操,尤其在发掘女性性格的内在美方面独树一帜。年轻时的李清照,生活比较平静舒适,加之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养成了明慧开朗的性格,因而她笔下的少女大都天真活泼聪慧,而又带有几分羞涩。如《点绛唇》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寥寥几笔便传神地塑造出一个顽皮活泼而又
试论妇女参政
作者: 孙玲   来源: 理论与当代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帝反封建   妇女参政   社会主义事业   理论联系实际   民主主义革命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妇女干部   女性形象   女性领导   领导活动  
描述: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形象生动而富哲理的格言,给妇女的作用作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一场场的农民运动,妇女和男子一道投身革命洪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动人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领域中,她们又成为一支肩负历史重任的主力军,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参政议政的人数较少、妇女参政成了“金
弗洛拉,永远的逃离诱惑: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逃离主题分析
作者: 程美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逃离诱惑   女性人物  
描述: 艾丽丝·门罗在《逃离》中向我们叙述了几个不同女性人物的逃离,她们面对现实,出人意料又于情理之中出逃,或者选择离开丈夫,或者选择离开父母,或者仅仅为了逃离而逃。她们在心理与现实中徘徊,不管结果如何,"逃离"成为她们永远的诱惑。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创作的非宗教哲学因素
作者: 韩素玲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姚莫愁   时代印记   《京华烟云》   文学作品   女性人物形象   女性命运   圣约翰大学   宗教哲学   中学教育  
描述: 本文从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女性命运的安排来分析和解读林语堂一生受到的教育、影响他的各种人生经历和文化现象、作家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创作者创作的目的性等非宗教哲学因素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一、林语堂其人、作品及主要思想渊源简介林语堂受教育经历可以分为启蒙时期父亲的家庭教育,厦门的教会学校寻源书院的中学教育,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英文、宗教和哲学教育。在经过短暂
《雨中的猫》中"猫"的意象解读
作者: 王慧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寓意   《雨中的猫》   意象   女性  
描述: 《雨中的猫》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文章篇幅短小,行文简约凝练,语言含蓄象征。全篇以"猫"为线索,有着多重寓意。本文将解读《雨中的猫》中"猫"的意象,进一步剖析20世纪20年代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和女性心理。
《小妇人》中缺少男性人物的写作特点评析
作者: 李巧玲   来源: 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妇人》   男性人物   奥尔科特   女性人物  
描述: 指出路易莎.梅.阿尔科特的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男主角,《小妇人》也是如此。她的这一艺术特点使她与那些和她同时代的作家风格截然不同。也正因为男性人物的缺少,使得《小妇人》中的女性人物为家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得不负担起各种责任。
探析南昌瓷板仕女画的美
作者: 周晓玲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昌瓷板   仕女画    
描述: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人物画的范畴,它以女性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以此反映当时的社会内涵,传达特定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仕女画作为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画中女子体态饱满,肌肤丰盈,带有鲜明的唐代仕女雍容华贵、以肥为美的流行风格。宋代因花鸟画的霸主地位,仕女画极为罕见,明清是仕女画的鼎盛时期。明初,受青花料发色不稳的限制,仕女画在瓷器上难得一见。明宣德年开始,各种形式的仕女画在瓷器上广为流行,内容多以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为主。
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
作者: 李玲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隐含作者   女性文学   对话  
描述: 作为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应是专指隐含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或叙述者的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剔除了霸权,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女性文学应该在女性隐合作者与作品中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超越怨恨——论张爱玲创作中的主体间性思维
作者: 李玲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主体间性   怨恨   小说  
描述: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自然天造精明美女 时代逼迫命运迥然——王熙凤与斯佳丽形象对比
作者: 靳惠玲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南北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   美女  
描述: 王熙凤和斯佳丽分别是《红楼梦》和《飘》中两位个性遭遇非常相似的女性人物,一个是中国封建社会豪门富贵的官家少奶奶,一个是19世纪西方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乱世佳人,两者具有同样觉醒的女性意识,性格和家庭背景相似。但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导致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 1 2 3 ... 15 16 17 ... 39 40 4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