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搜索到相关结果 107 条
-
奥斯丁小说的反讽特征
-
作者:
王甜
来源:
长江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讽
情境反讽
奥斯丁
戏剧反讽
言语反讽
-
描述:
奥斯丁是一位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尽管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她蛰居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两寸象牙塔”里,奥斯丁对生活的深邃洞悉却没有受到狭窄的生活圈子的影响,正是她作品的平淡与写实,加上细腻的笔锋,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使奥斯丁在盛行浪漫主义文风的英国文坛脱颖而出,以其理性的光芒、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智慧、幽默和讽刺,为充满了腻人的浪漫气息的英国文坛注入了清新的现实主义文风,在那些看似平淡的主题下,奥斯丁的高超的描写技术得以呈现,奥斯丁作品中的那些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的喜剧性笑谈的背后,暗示了各种微妙的社会
-
库切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质疑:《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互文性分析
-
作者:
王旸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福》
《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
库切
-
描述:
“互文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该词意思是在编制的时候加以混合。互文性属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术语。该词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然后又经过罗兰·巴特、加奈特等人加以诠释和发展。互文性一般涉及暗示,改编,戏仿等手法的运用,从而达到文本中有文本的“文本”网络效果。南非作家J.M.库切(1940-)出版于1986年的小说《福》是对英国经典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是一个后现代版的荒岛故事。大多数人将该小说视为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构,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其实《福》和《鲁滨逊
-
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比较
-
作者:
王来丽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鲁迅
悲剧意识
小说
-
描述:
鲁迅、张爱玲在新文学所处身的共同的现实背景下,在表现不同生活场景的文学领域中,各自形成了两座文学高峰。探寻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之间的某些可比性是很有意义的。相似的出身背景,相似的少年经验以及同样敏感孤傲的个性气质,使文学研究者常常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前人的研究给我们研究鲁迅和张爱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珍贵的资料,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有待补充的地方。本文拟从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着手,分三部分进行阐释:一、分析他们悲剧意识在人物层面的呈现,即从女性人物,男性人物等人物的选取与表现呈现;二、分析悲剧意识语言层面的表
-
从权力与话语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
-
作者:
王美华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力话语
权力
话语权力
莫里森
-
描述:
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重要。王家湘提出美国黑人文学的诞生比起任何别的民族文学来要艰难得多,但它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显得最为成熟,成就也最为显著。其中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就值得我们关注。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并以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的非裔女性如何在白人的世界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当文学话语与福柯的权利和话语理论联系在一起时,文学作品便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和走向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本论
-
革命与情感:茹志鹃作品论
-
作者:
王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革命
情感抒写
茹志鹃
-
描述:
在当代女作家中,茹志鹃并不光芒四射,却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位。她的创作生命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步步前进,期间的褒贬毁誉都带着浓重的时代印记。然而,茹志鹃又不是一位甘心被时代大潮所淹没的人,她并没有成为政治的传声筒,而是在众口一词的话语形态下默默坚持着自己的创作个性。正因如此,茹志鹃的文学价值不应该被评论家们所淡忘。在茹志鹃的生命词典中,“革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她的早年生活伴随着贫穷和流离,直到她进入新四军的队伍,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1943-1949年的革命经历不仅锻造了茹志鹃行人做事的风格,也成为
-
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女性身份的自我确认
-
作者:
王猛
来源:
天津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身份确认
女性主义
-
描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是20世纪初期英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对英国短篇小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她笔下的人物多以女性为主人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反映了她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主要以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从“身份确认”的角度,探讨女性生存境遇同身份确认之间的关系。“家庭”、“爱情”、“职业”是女性确认自我身份的三个最重要的语境。女性身份是特定时代不同社会因素共同建构而成的,是一个模糊的文化
-
Paradox: Maintenance and Subversion of Feminism in The Thorn Birds
-
作者:
王萱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话语
《荆棘鸟》
女性主义
-
描述: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的代表作《荆棘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家世小说,讲述了1915-1969年间克里利一家三代女性的情感和人生经历。小说中四位女性人物各自的经历和命运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澳大利亚女性成长的真实写照。本论文主要以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从主体性和话语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女性主义的思想。论文认为女性一方面在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中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坚定的爱情追求为其赢得了主体地位,同时女性表现出对男性主流话语的反抗,两者论证了女性主义基调的维
-
On Female Identity in Wndy Wasserstein's Plays
-
作者:
王蕾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森斯威格姐妹》
《一个美国女儿》
《海蒂编年史》
女性身份
温迪·华瑟斯汀
女性主义
-
描述: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朱迪斯·基根·加德纳认为,女性身份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同男性一样,必须经历不同的阶段才能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进而建立自我身份。在所有的阶段中,社会角色、群体认同以及身份危机在女性身份的发展历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温迪·华瑟斯汀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女性剧作家之一,被誉为揭示女性身份危机的代言人。华瑟斯汀笔下的女主角们经受了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考验,走过了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同阶段。本论文将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华瑟斯汀三部戏剧中女性遭遇的身份问题进行系统地讨论。论文首先具体阐明论文
-
《愤怒的葡萄》圣经原型研究
-
作者:
王婷婷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体
主题
圣经原型
内容
-
描述:
在文学史上,神话为作家提供了一套评论现代事件的速记符号系统。原型的使用,使现代世界中的悲剧不仅具有历史的深度,而且超越了现实,变得具有一般性。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圣经原型。圣经原型与现实的小说相呼应使小说具有永恒的意义。圣经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涵盖了文学作品的内容,文体,主题等各个方面。近些年,国内外进行了大量关于原型批评的研究,在许多期刊杂志上刊登了大量的关于圣经原型理论的篇章,并且还有不少将原型理论用于分析和研究具体小说、诗歌的作品。通过对比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原型批评实践仅分析某一本
-
妇女领导群体与苏维埃革命:1927-1934
-
作者:
王罗旺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维埃革命
苏区
妇女领导群体
-
描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中,无论底层或中上层妇女,无论她是文盲还是知识女性,都有可能通过“参战”,走出家庭、走上社会、走向解放,成为世界范围女性参与社会管理的独特风景。1927—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女领导群体积极投身苏维埃革命洪流,她们摆脱封建束缚,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管理,转变自身社会角色,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失语”状态,真正发挥自身主体地位。文章以研究妇女领导群体的生存状况、构成、行为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为切入点,探讨妇女领导群体的革命源起,阐明妇女领导群体在苏维埃革命中的作用:建立妇
<
1
2
3
...
5
6
7
...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