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搜索到相关结果 1539 条
-
《先妣薛恭人年谱》的叙事立场及薛绍徽形象
-
作者:
王同舟
来源:
秋瑾、徐自华、吴芝瑛、吕碧城暨近代女性文学高层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先妣薛恭人年谱》的谱主系近代福建女作家薛绍徽。薛绍徽病逝于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1914年她的著作《黛韵楼遗集》家刻刊行时,以其子女陈锵等人的名义撰写的《年谱》就附在书后。这是一份给人带来惊喜的文献,在中国文学进入"现代文学"阶段之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由女性作家本人或亲属发布的如此详细的作家生平资料,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把谱主
-
一段不容忽视的沉潜期——论五四前刘半农与《中华小说界》的结缘
-
作者:
王国伟
来源:
秋瑾、徐自华、吴芝瑛、吕碧城暨近代女性文学高层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刘半农
翻译
中华小说界
创作
-
描述:
《中华小说界》是民初中华书局的"八大期刊"之一。刘半农不仅参与了期刊的编辑,而且翻译、创作了众多小说作品与诗歌、戏剧、杂谈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半农的著译小说,较为注重社会意义与文学意味,对于开启民智、针砭时弊,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中华小说界》的早期文学生涯,为刘半农投身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思想与创作蓄积。
-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
-
作者:
王春荣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史话语权力的垄断,敞开了人为的历史遮蔽,亮出了
-
文学史视野下两岸四地女性文学整体观
-
作者:
王艳芳
来源:
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文学史视野下两岸四地女性文学整体观
-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
-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史话语权力的垄断,敞开了人为的历史遮蔽,亮出了女性自己
-
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
-
作者:
王纯菲
来源:
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对文学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下世界性的话语批评形态,自20世纪末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话语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始终热度不减。然而,取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之石,攻中国女性文学之玉,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女性文学表现的民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
-
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
-
作者:
王纯菲
来源: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女性伦理
女权主义
话语权
-
描述:
对文学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下世界性的话语批评形态,自20世纪末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话语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始终热度不减。然而,取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之石,攻中国女性文学之玉,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女性文学表现的民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体现于女性及女性文学形象上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加以表现的。从主导倾向上看。如果说西方女性的“他者”地位主要在于男性政治、社会地位上的排“她”并导致“菲勒斯(Phallus)中心主义”确定,那么以儒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父权制男性中心话语制定的女性伦理道德,则是中国女性历史上
-
二十世纪西方女性文学的审美特征
-
作者:
王晓英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当代美国小说家达歇尔·韩美特(Dashiell Hammett)曾作过这样的结论:“十九世纪男人感到自信,而女人不是;但到二十世纪情况则反过来了。”(Gilbert & Gubar,1205)韩美特的结论也许过于简单,但它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尤其在文学领域的重大变化。我
-
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探析
-
作者:
王志勇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淑女观
南方父权制
贞操观
女性形象
-
描述:
勿容置疑,女性形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他一生所写的众多长篇和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耐人寻味的妇女形象,可谓无所不包。从上流社会的名门之女,到普通女性,再到下层黑人女性;从守身如玉的贞女到放荡不羁的浪女;从纯洁可爱的淑女到心如毒蝎的恶妇;从逆来顺受的怨妇到叛逆、追求自由的烈女,福克纳都有触及,而且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作为一个热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福克纳对那些熬得最苦的南方女性倾注了复杂的感情,作者的创作思想、价值观念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她们的身上也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本文首先从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福克纳几部女性中心小说进行探察与分析,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予以阐述。一类是以凯蒂为代表的为福克纳所钟爱的女性,她们有些堕落但善良,她们温柔但叛逆,她们不守妇道,追求自我,是人性的象征,是福克纳的“最爱”;第二类是以艾迪为代表的母亲形象,她们自私,虚无,冷漠,精神空虚,性格复杂,充满矛盾,且充当南方妇道观的卫道士;第三类是以潭波尔为代表的堕落女性,她们游戏人生,自甘堕落,将南方父权制所定格的淑女观反叛到极点。其后,本文将重点探讨导致南方妇女命运悲剧的南方父权制以及贞操观与淑女观。福克纳在他那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南方女性,在这些女性中,她们绝大多数内心骚动不安,她们的灵魂为各种情欲所驱使、煎熬,却又为各种枷锁所束缚、压
-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
作者:
王建香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价值
女性主义诗学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
-
描述:
伍尔夫考察了在历史和文学中女性受到男权社会的双重排挤和遮
蔽,并且在自我意识中女性也全面丧失了自己的存在状况之后,提出
要重建独立自足的女性自我,要求女性“成为自己”。这是她基本的女
性观。这一基本主张是她的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诗学思想的基础。在
具备必要的写作条件,建构女性自己的诗学传统,表现独特的女性价
值观念和形成双性同体的创造性头脑等方面的思考是伍尔夫女性主义
诗学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在与以往的女权
思想、诗学理论和后世的女性主义诗学研究的对照中表现出了首创性、
整体性、开放性、经验性和非政治性等特征。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
既设定了当代女性主义诗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又开辟了当代女性主义
诗学研究的两条道路。研究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当
代女性主义诗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调整我们的方向,找到自己的答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