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搜索到相关结果 1539 条
-
“高潮”过后的反思——关于中国女性文学
-
作者:
王建新
来源: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9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呈现出独立的女性意识(“现在的女性意识就是要求女性从附属的地位站到主体的地位,要求女性反抗过去的意识形态话语,说出自己的声音”)的觉醒。最有影响、最先锋的女作家,如诗人翟永明、伊蕾,小说家陈染、林白等,她们的诗歌、小说给文坛带来了冲击,刺激和引发了大批女诗人、女小说家的创作。1995年伴随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风斗正健的女才子从书成批出版。女性文学(“所谓女性文学,一般指女性作者以呈现女件意识
-
女性文学的三种风格流派—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论题之一
-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现代女性文学从开拓之日起,就为新文学流派锋起的繁荣局面作出过重要贡献。女作家们或者直接加入某个社团、流派,或者独辟溪径,以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成为“准流派”:而且随着女性文学日趋成熟,女作家的艺术探索精神和流派意识也随之自觉与强化,在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的兴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从沉默到喧哗——中国当代女性散文流变
-
作者:
王虹艳
来源: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女性散文
代际
流变
-
描述:
当代女性散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的沉默,文革后的反思忆悼,八十年代中期的多种形态与风格的林立,以及不同代际作家的创作实绩等等,当代女作家的散文创作成为中国散文以及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
-
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衍进
-
作者:
王海庄
来源: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批评
中国女性文学
-
描述:
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存在理论方面的先天不足,所以,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走过了一条尝试建构理论的艰辛之路,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作实践对批评理论的呼唤、对概念与范畴的讨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初创。其中的收获是批评注入了鲜明的女性本体意识,但还存在批评中缺少科学和理性等问题
-
女性文学批评中“拒绝对话”现象的分析
-
作者:
王艳芳
来源: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研究者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者
文学创作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写作
批评方法
本质主义
中国女性
-
描述:
女性文学批评中“拒绝对话”现象的分析
-
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小说分析
-
作者:
王亚丽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颠覆
女性价值
“个人化写作”
-
描述:
二十世纪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的女性文学逐步发展起来了。以林白、陈染等为代表的"个人化写作"小说,采用迥异于男性写作的新女性话语,对传统的男性写作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其实"个人化写作"的小说,说到底就是用女性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女性自己价值需求的文学。从现代价值观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是"个人化写作"小说,在写人的本性、欲望的时候,不能丧失其蕴含的社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
呼唤、拷问、仇视——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情感的嬗变
-
作者:
王爱华
来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文学作品
女性意识
张洁
-
描述:
张洁的许多作品被人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重要读本。男性主题成为近年来研究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性别主题。在张洁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从对理想的男子汉的呼唤到对现实中的男人的失望鄙夷乃至诅咒仇视的态度的嬗变。这一方面标志着文本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女性意识。
-
解构“母亲神话”与重建“母性关怀”——切入女性文本的一种视角
-
作者:
王虹艳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神话
母性关怀
女性文学
-
描述:
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
-
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作者:
王晓梅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学科
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开始引进女性主义理论并进入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回顾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学课程开设、性别与教育以及学校课程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分析上.展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性别意识研究将是其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
-
女子高等教育与现代女性“为人”与“为文”的自觉:以女高师作家为例看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知识结构与教育背景
-
作者:
王翠艳
来源:
励耘学刊(文学卷)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子高等教育
“为人”与“为文”
北京女高师现代女作家
-
描述:
不同于新文学第一代男性作家的多数负笈海外和传统女性作家的闺阁受教,现代女性作家的出现和女性文学的发生基本属于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物。闺阁教育的式微、启蒙思想的输入、注重写作训练的国文教育及以新文化运动启蒙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师资构成等要素交互渗透,使得女大学生具有了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这既为具备主体意识的"新女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为"新女性"与"新文学"的结合提供了偶然的历史契机。正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依赖于北京大学师生共同开创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样,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也与中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