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昆明都市类报纸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以《春城晚报》和《都市时报》为例
作者: 王妍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观念   商业广告   都市报纸   女性形象  
描述: 《春城晚报》和《都市时报》作为昆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都市类报纸在受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报纸中的商业广告在捕捉都市时尚、引领消费潮流的同时,其呈现的女性形象引人深思。在当今社会,女性在报纸广告中是如何被塑造的?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负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报纸广告媒体作为传递都市文化的重要渠道,其塑造的女性形象绝非单纯的性别区分符号,它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 本文从社会性别观念的角度出发,运用内容分析和符号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昆明都市类报纸商业广告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部分、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
“三言”叛逆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 王若明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三言”   文化解读   女性形象  
描述: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观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其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女性形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她被想象、被塑造、被再现的“他者”命运。在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贬低、被蔑视;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被虚构、被扭曲。然而,在“三言”的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却一反历史常态,塑造了众多姿态各异,光彩照人的新的女性形象,她们超越了情节和故事,甚至超越了她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才使“三言”得以不朽。 “三言”中对女性的描写异乎寻常地占有很大比重
传统与认同:从女性形象看文化传统对作家及其人物的影响
作者: 王芳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认同意识   作家   文化传统   稳定性   女性形象  
描述: 文化传统对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民族的历史中,沉淀在人们的心理中,从而形成该民族独特的气质、品格、精神、灵魂。与其他艺术一样,文学也自始至终地体现着文化传统的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本论文从女性形象的分析出发,结合学术界对文化传统、作家的传统认同意识的研究成果以及女性形象的特点,论述了文化传统的文学体现,文化传统与作家的传统认同意识的关系,女性形象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文化传统和作家的传统认同意识的当下意义。 本文共六个部分: 引言:主要阐述了文化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恋爱中的女人》与《废都》之对比研究
作者: 王巍巍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形象   转型时期  
描述: 英国作家劳伦斯与中国作家贾平凹长期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禁书”的作家及性语言的追求者。选择《恋爱中的女人》与《废都》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是因为这两部小说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与文化转型期。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劳伦斯和贾平凹的小说进行分析,使用的主要术语有“性别政治”,“父权制”和“他者”。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和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本文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作品。女性主义的一般观点是:人类社会是由一个男性主宰的社会,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遭受男性的压制。因此
走出“他者”地位:解读莫里森《爱》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作者: 王云竹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压迫   他者   《爱》   莫里森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人,在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出版的小说《爱》既延续了她“爱”的创作主题,又表达了她对“爱”的全新阐释。作者将家庭故事置放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跳开传统女性主义文本所指向的白人主流文化对女性的迫害,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表明黑人女性悲剧的另一根源是种族内部的性别压迫。本文试图运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结合伏波姓的他者理论来探究黑人女性“他者”地位形成的根源,并探讨黑人女性走出“他者”地位的途径。作为女性主义的一个分支,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兴起于二十世
背负十字架的生命苦行—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自杀的存在主义投影
作者: 王佳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死亡意识   走出劫难   存在主义   自杀情结  
描述: 自杀现象是与人类的成文历史一同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历史记叙都说到了自杀的事情。看来,人一旦有了文字能力就懂得在与世界的赌博中,能骄傲地证明:如果活着没有意义,死总有意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各种文学观念以及西方哲学思潮大量的涌入中国,叔本华、柏格森、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等哲学学说带给中国当代作家看待社会、人生全新的视角。本论文收集了大量当代小说中女性形象自杀的典型例子,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作家们在小说中对女性人物自杀的剖析,传达给读者的思考,以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意
命运的悲苦与精神的蒙昧: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女性形象探析
作者: 王婷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底层女性   悲剧命运  
描述: 以鲁迅为先导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地方特色,为中国现代文坛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在2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中,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莫过于特定时代乡村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乡村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学界对前者多有关注,对后者尚乏细究。基于此,本文拟对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以理性的梳理和文化心理的观照,以弥补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某些不足。本文在观照五四乡土小说底层劳动妇女形象的同时,重点探析了这些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根源。20年代乡土小说分为乡土写实派小说和乡土浪漫派小说
乡村里的“风流娘们”:十七年小说中另类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王圆圆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十七年   形象解读   风流娘们  
描述: 本文对十七年红色经典中乡村风流娘们这群异类的女性进行新的审视,如陈登科《风雷》中的羊秀英,柳青《创业史》中的素芳,浩然《艳阳天》中的孙桂英,孙犁《风云初记》中的蒋俗儿,《铁木前传》中的满儿,赵树理的《登记》中的小飞娥等。这类女性区别于传统的反面、落后、放荡等界定,类似于传统文化中狐仙型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淫、媚、诱的外在形象特征,但此类女性的生动形象和独有的“世俗”特性,传达出人性更丰富的内容,这些风流娘们不是传统意义上“恶”的化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被认为是悖理于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是不被时代认可的有
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图景: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臻真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图景: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醒世姻缘传》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彬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文化   女性意识   《醒世姻缘传》   女性形象  
描述: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婚姻家庭题材的长篇小说,叙述一个两世姻缘冤冤相报的故事。它是世情小说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独特的成就。《醒世姻缘传》中以薛素姐为代表的妒妇群更是“女性大观园”中独具一格的女性群体。《醒世姻缘传》中女性形象与同时代作品中的女性相比,最突出之处在于她深入地写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状况,以及女性对家庭甚至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女性文化、民族心理入手,对《醒世姻缘传》女性形象群进行整体观照。
< 1 2 3 ... 6 7 8 ... 47 48 4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