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王】搜索到相关结果 710 条
-
此恨绵绵无绝期:谈台湾女性文学的乡愁主题
-
作者:
王征
来源: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怀恋
乡愁
-
描述:
5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主要是曾在大陆成名并把大陆的文学创作经验带到台湾的那些人,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以往日大陆的生活经历作为主要素材,痴痴地抒发对大陆故乡、亲朋故旧的怀恋之情,从而成为台湾文坛上最早描写乡愁离情的作家群体.
-
关于“姐妹情谊——姐妹之邦”的书写
-
作者:
王向阳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叙事活语
姐妹情谊
女性文化理想
-
描述:
女性文学有关“姐妹情谊”或“姐妹之邦”的书写,在同男权文化左冲右突,在承受着转型社会女性特有的焦虑和内。心分裂之中,播撒在一些女性文本的深层,代表了写作的女性对男性中心价值的窥破,在对同性求索中观照和建构女性自身,从而体现一种女性文化理想。
-
性别与女权主义:探讨女性文学的一个误区
-
作者:
王乐
来源: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女权
性别
-
描述:
女权主义者关注着女性在男权窠臼下的生存境况,出于对男权的本能拒斥而排斥男性。可是,男人就一定是男权的吗?男人就一定没有女权主义思想吗?女权与女人,男权与男人,是完全对等的吗?基于这些思考,写下此文,试探讨女权的误区。
-
“先锋派”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
-
作者:
王宁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先锋派”
先锋小说
大学英语
理论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
现代主义
当代女性
女性文学
男性中心主义
-
描述:
“先锋派”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
-
探析林白小说中的姐妹情谊
-
作者:
王玮
来源:
南方论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白
女性写作
姐妹情谊
-
描述:
林白的小说可以说是纯粹的女性小说文本.她用大胆细腻的笔触,着重描写了女性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成长过程,营造了一个又一个隐秘幽深的女性世界.而作家对姐妹情谊的书写是她所描绘的女性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种边缘化的女同性爱题材在女性文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
争夺一席话语之地:浅谈女性主义文学现状
-
作者:
王娟娟
来源:
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写作
话语权力
男权意识
女性主义
-
描述:
当下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在文学中有了她们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于许多女性去努力构建女性文学,由此出现了身体写作。它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以争夺话语权力,但它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反而又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这一现状需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认真地思考。
-
林白、陈染等女性小说创作的个人视线探析
-
作者:
王光华
来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立场
陈染
女性小说创作
个人视线
“个人记忆”特征
林白
-
描述:
20世纪末,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西方文化思潮的不断涌入,人们生存方式和社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在新的文学创作的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视线发生潜移,出现了林白、陈染等女性文学创作和较为纯粹的私人化写作,其作品呈现出"个人记忆"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女性立场,其关注自身的创作倾向,个人化、内省式创作路向折射出女性独立意识的新的觉醒。
-
个人话语和历史审视──评刘敏长篇新著《如歌的诱惑》
-
作者:
王如青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如歌的诱惑》
文学评论
长篇小说
刘敏
-
描述: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如歌的诱惑》,是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画廊里,一部从个人性角度书写时代精神、追踪历史流变的十分有价值的文本。阅读她的这部小说,首先给我的一个新鲜感觉就是作者颇具匠心的结构安排:“诗的时代”、“散文时代”、“小说时代”、“传记时代”,打破了通常结构小说的故事方式,不单是找到了一个新鲜的叙述角度,关键是作者个人的认知问题。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以及人文精神严重丧失的历史演化过程。她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新时期文学最富有诗意的阶段为切入点,一直沿续下来写到90年代末“从类到个体
-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
作者:
王颖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秋文学
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
诗词
伤春
悲秋意识
秋瑾
忧患意识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
描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
与张爱玲不期而遇
-
作者:
王羽
来源:
书城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罗兰
胶片
张爱玲
上海女作家
苏青
上海图书馆
四十年代
天地人
日报
女性文学
-
描述:
二○○四年九月,我有幸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陈子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陈师出奇瘦长的身影进入我这俨然"乡下人"的视线,我怎能不激动,《私语张爱玲》和《作别张爱玲》的编者,就在我眼前了。自高中时代开始的对张爱玲绵延不绝的痴迷,贯穿我整个高
<
1
2
3
...
30
31
32
...
69
70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