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980年代的青春与精神书写:评于晓丹长篇小说《一九八○的情人》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女性   中国作家   叙事方式   正文   小说文本   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毛榛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描述: 让我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是,翻开《当代》杂志2009年第2期之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居然会是于晓丹的长篇小说《一九八○的情人》。于晓丹,哦,这个于晓丹就是那个我记忆中的于晓丹么?没问题,应该是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总觉得于晓丹这个名字,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那难忘的
当代印度女性的新形象:论R.K.纳拉扬《画广告牌的人》中的黛西
作者: 王春景   来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广告牌的人   印度女性   黛西   R.K.纳拉扬  
描述: 纳拉扬的长篇小说《画广告牌的人》塑造了印度当代社会的新女性形象黛西。黛西摆脱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与家庭、社会和男性的关系超越了传统规范,献身社会事业成就了自我。这一形象比纳拉扬早期作品中的新女性具有更深刻的女性解放的思想内涵,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女性新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作家对女性的新观念。
试论“家庭苦情”系列对“伤痕文学”的艺术超越:重读张平1980年代的“家庭苦情”系列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痕文学   家庭苦情   张平   艺术超越  
描述: 张平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说处女作《祭妻》之所以在当时伤痕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显得有些不同流俗,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被完全地遮蔽和淹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兰子这样一位带有一定的精神超拔性,别具相当人性深度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姐姐》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祭妻》的悲剧故事。《姐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被评为1984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同样与小说成功塑造了姐姐这一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有关。与当时的伤痕、反思小说作品中普遍地把历经反右、文革磨难
女性精神世界的展示与思考:评张雅茜长篇小说《此生只为你》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阅读   小说创作   改革开放   女性   世界   精神  
描述: 对张雅茜长篇小说《此生只为你》的阅读过程,是一种不断会有发现的喜悦相伴随的阅读过程。作为一位已经有数十年创作历程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基本上是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步发展的。然而,或许是因为自己身为女性作家的缘故,与其他一些总是在小说的题材上四处出击的作家有所不同,张雅茜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始终探究表现着女性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所面临着的种种困境。粗略地说来,与那些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艺术关注视野投射到更为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上的男性作家形成鲜明区别的是,女性作家总是更多地把自己的艺术关注点聚焦到与女性自
浅谈澳大利亚中国学:女性研究
作者: 王春荣   赵蓓   来源: 大视野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海中国学   中国学   女性研究   澳大利亚  
描述: 本文选择澳大利亚中国女性学为考察对象,探讨澳洲学者在该领域的最近研究成果、方法和独特见解,故对研究本国及海外中国女性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将性别诗学的建构作为学科建设目标:代辽宁大学文学院专版前言
作者: 王春荣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性别诗学   学科研究方向  
描述: 辽宁大学文学院将继续把女性文学批评作为学科研究方向,将性别诗学的建构作为学术目标,提升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高度,为女性文学批评的系统化、学科化而不懈努力.
欲望的双重表达与变奏
作者: 王春霞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欲望   张扬   压抑   变奏  
描述: 步入文坛20余年,作家赵玫以自己的勤奋和才情盖起了“一片美丽的村庄”(冯骥才语)。这村庄,不拘一格,却又独树一帜。赵玫偏爱女性题材,对女性深层意识、生命本质的表现情有独钟。欲望是她思索两性关系的一个基点,关于欲望的思考贯穿在她各个时期、各类题材的作品中。从中,我们能够梳理出欲望的压抑与忍耐,欲望的释放与张扬两种明显不同的女性欲望表达,也能够体会到因这两种欲望表达的变奏而呈现出的矛盾、复杂的文本特点。本文便是从欲望的角度切入赵玫女性题材作品,期望从更深处了解这片“美丽的村庄”之于女性文学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三
同一种声音,不同的叙述形态:“中国女性文学史”批评
作者: 王春荣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化和叙述视角的多样化标志着文学史批评话语的确立与发展。女性文学史著以其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批评视角跻身文学史史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证明文学史史学观念的变革及多元叙事的可能性,也证明了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细化和深化;它打破了男权中心话语霸权对文学史话语权力的垄断,敞开了人为的历史遮蔽,亮出了
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
作者: 王春荣   吴玉杰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构性   女性叙事   底层叙事  
描述: 本文在认同底层叙事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女性创作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认为,女性文学的历史并不缺少底层叙事,特别是新文学史上的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底层故事、底层妇女形象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实绩,构成了一种文学传统,因此,在女性文学领域底层叙事久已有之,并非当下的新创构.其次,女性群体与底层同为弱势群体,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具有立场和身份的同一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态形成了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的互文性特征.再次,女性天然的母性犹如圣母博爱众生,她们以母性的光芒烛照底层的时候,叙述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自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