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试论“家庭苦情”系列对“伤痕文学”的艺术超越:重读张平1980年代的“家庭苦情”系列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痕文学   家庭苦情   张平   艺术超越  
描述: 张平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说处女作《祭妻》之所以在当时伤痕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显得有些不同流俗,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被完全地遮蔽和淹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兰子这样一位带有一定的精神超拔性,别具相当人性深度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姐姐》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祭妻》的悲剧故事。《姐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被评为1984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同样与小说成功塑造了姐姐这一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有关。与当时的伤痕、反思小说作品中普遍地把历经反右、文革磨难
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收获:评乔以钢、林丹娅主编的《女性文学教程》
作者: 吴玉杰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编   80年代   教学体系   女性文学研究   博士研究生   学科建设   教程   林丹  
描述: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多年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之相关的课程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各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女性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已全面覆盖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的各个层次。然而,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系统、适用的教材。在此背景下,经过多方努力,乔以钢、林丹娅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女性文学教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出版发行,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实现了众多研究者和高校教师长期以来的愿望,并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在新近召开“的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河南大学女性文学研究群落述评
作者: 傅书华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研究   学科化   河南大学  
描述: 河南大学女性文学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二十余年的路大致上是沿着这样的顺序走过来的:资料搜集与与整理、进入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又提高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及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与女性文学研究人才,实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追寻与超越:华美女性文学身份政治的诉求与纯粹艺术的探寻
作者: 李丽华   朱志娟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探寻   身份建构   华美女性文学   双重挑战  
描述: 论文从华美女性文学的源头水仙花的命运开始追溯,并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的多部文学作品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笔为剑,透过文字,一方面表达对性别、种族身份的政治诉求,一方面应对来自族裔内部的批评,透过作品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梳理中国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的关系、华裔女性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华裔内部民族中心主义者的批评等一系列与身份政治相关的问题,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文化政治身份重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天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