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波】搜索到相关结果 171 条
-
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
作者:
章东轶
王铁波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女文化
女性形象
电视
-
描述:
从女性主义角度,以当前电视对美女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女性在电视中呈现的整体形象,观照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建构所起到的作用、意义和责任。共分四个部分:一、阐述美女文化的实质,美女文化是一种视觉的、可被消费的媒介文化,是电视中的娱乐元素之一;二、探讨美女文化对女性电视形象的影响,是对女性性别陈规的加深;三、电视对女性形象建构的现状分析;四、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造成女性自身形象与电视形象差异的内在原因。
-
《旧约圣经》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
作者:
李滟波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旧约圣经》
路得
父权制文化
女性形象
大利拉
-
描述:
《旧约圣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父权制文化中男性作者贬低女性的倾向和对女性所持有的矛盾心理。从文化的视角对《旧约圣经》中的120位女性形象进行认真梳理和立体扫描后发现,只有位居两极的女性进入男性话语的中心:一极是以被刻画成导致大英雄参孙身亡的"淫妇"大利拉为代表,另一极则以被塑造成"贤妇"形象的路得为代表。贤妇形象的塑造或许可以缓解父权制《旧约圣经》中女性的不幸与悲哀。
-
中国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解析
-
作者:
刘波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原型
民间文学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类型
-
描述:
根据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及角色,可将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五种类型:既有人类历史与英雄的缔造者、智慧的象征者,也有爱情的追求者和旧婚俗的反叛者、命运的受难者和艺术的创造者,以及恶毒与妖魅的化形等。进行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类型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民间的妇女观认识,而且对于人类生活共有的女性原型意象的把握以及推进女性学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在沉默中建构两性世界
-
作者:
刘亚波
来源:
青年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两性世界
建构
拉姆齐夫人
十九世纪
传统女性
评价标准
女性形象
男性
男权主义
-
描述:
十九世纪是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时期,其中对女性形象的构筑成了人们非常关注的,尤其是女权主义者。然而,在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
-
论主流商业电影中女性身份的变与不变
-
作者:
韦小波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身份
男权意识形态
主流商业电影
-
描述:
在主流商业电影叙事中,女性自动的伟大和深度的谦卑非常普遍。从对主流影像的梳理不难看出,影像叙事在历史的嬗变中,不变的是女性身份和女性命运对主导意识形态的供奉与佐证。以主流商业电影的大作《唐山大地震》为例,影片中一个高度自觉的女性形象和其命运在软化意识形态内核、实现历史、灾难的当代重述上相当有效,这种自觉是对传统历史叙事中以女性命运被动承载家国命运的一种突破,是历史叙事对消费语境的有效适应。在这种历史叙事中,女性意识自觉退避,故而它也意味着女性性别身份走向更深度的谦卑。所以说,在当下主流电影中,真正坚固的主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张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西厢记》
语文
中国古典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第一段]
-
潮流之外的光照——认识梅尔
-
作者:
马永波
来源:
诗歌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事业有成
梅尔
创造物
生活历程
沉默是金
普拉斯
自我形象
清晰准确
写作理念
不透明性
-
描述:
一个人的写作,往往会成为其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文字将写作者的自我外化和塑形,从自己的创造物中体现出个我的本质力量,因此,通过一个诗人的诗,也许能最为清晰准确地看见诗人的内心风景、生活历程,尤其是诗人独有的个性和对存在的态度。梅尔的诗歌也是如此,它们最为真切地体现了梅尔的内在个性,她诗中的自我形象,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投射。因此,我们便可以在诗中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女性形象,当然
-
《红楼梦》的后现代特征
-
作者:
孙波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荒诞性
后现代性
女性形象
-
描述: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所运用了出多种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红楼梦》里闪现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同时也闪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后现代特征。后现代本是西方的文学流派和潮流。
-
妖冶梦幻下的“完美”——试析明清狐文学中的完美女性观
-
作者:
郭红波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清笔记小说
内涵
狐女
态度
女性
-
描述: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狐意象,源于远古时期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狐在被神化和妖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在向人的方向发展,逐渐获得人的外形和气质。到了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和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根据明清笔记小说中大量狐变形为人的意象的发展规律及其内涵,探讨狐精题材作品的文化意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男性对女性的态度有两种:既爱恋又畏惧;狐女成了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代表。作家笔下的狐女美丽迷人或者淫荡魅人甚至淫人致死,都是男性对女性的"既畏又恋"态度的体现。
-
框架理论下的电视调解类节目解读
-
作者:
詹莉波
来源:
东南传播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解类节目
媒介空间
框架理论
情节模式
-
描述:
通过框架理论的分析,电视调解类节目通过叙述的情节模式、节目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赋予调解员"神话"地位塑造了其自身"服务于民"、真实有效的节目形象,同时也将其吸引观众视线、提高收视率的种种方式——满足观众猎奇欲、侵犯私人空间以及涵化观众——隐藏于无形之中,对受众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2
3
4
5
...
16
17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