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林丹娅,周海琳】搜索到相关结果 32 条
-
我看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文艺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时代新女性
女性作家
女作家
新加坡华文文学
主题表现
女性命运
女性写作
东南亚华人
女性文学
女性人物
-
描述:
我看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
-
女性文学研究的现实境遇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文学话语
女权运动
女性话语
女性研究
女性主义批评
八九十年代
女性文学研究
现实境遇
理论话语
-
描述:
女性文学研究的现实境遇
-
女性文学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学科发展
高校教学
表达自我
社会性别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文学
重要贡献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
描述:
女性文学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
-
不同历史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论《长恨歌》与《白鹿原》叙事中的两性差异
-
作者:
尹妩婧
林丹娅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历史想象
叙事差异
新历史主义
女性形象
-
描述:
《白鹿原》与《长恨歌》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问世,两部长篇小说都将笔触指向了“历史”,但两者对于历史的建构却是大相径庭:前者建构的历史是一种“斗争模式”,后者则是“合作关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想象中,两位作家又分别塑造了“妖女”、“圣女”、“女人”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历史想象与女性形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性别意识话语,反映了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完成女性自我建构的再度深思。
-
华文世界的言说:女性身份与形象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文文学
文化身份
女性形象
-
描述:
以汉语与性别作为特征的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表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图像。文化背景的多重性,思想资源的丰富性,不同国家与地区文化形态与母体文化的整合,致使女性形象内涵有着无穷可塑性,又能提供阅读予无限可解性。置身于文化、国家、性别“三维”空间中,女性形象既充分呈示她兼收并蓄的活力,又可能陷入混沌难解的尴尬身份中。
-
以女神标名的郭沫若精神内涵之探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本文
“女神”
女性立场
《女神》
精神内涵
文学业绩
郭沫若
《我的童年》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
描述:
以女神标名的郭沫若精神内涵之探
-
以女神标名的郭沫若精神内涵初探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郭沫若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本文
“女神”
《女神》
精神内涵
文学业绩
郭沫若
《我的童年》
女性形象
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
-
描述:
以女神标名的郭沫若精神内涵初探
-
《双寺记》小议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厦门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小议
民间故事
文化感
作品
家族史
民国社会
禅学
女性人物
积累
-
描述:
赤马人的《双寺记》(厦门大学出版社)共分四部,第一部是明朝建文帝遁世前因后果之传说,第二、三部可视为同一部,写朱家沦为平民后的子孙三代加上溯下衍的家族,在清、民国社会大变革中变化与命运,折射出苏商的兴衰,说的是家族史,也是那个时代的浮世绘:开阜、留洋、都市化、民族工商业,市井生活。第四部是朱家子孙在解放后的故事,土改、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时间长度,事情人物,很是庞杂。作者说此作是自己对江南故乡苦恋之作,的确可以从中看出,因为他积累了太多的苏南一带的历史传说
-
关于中国高校女性学教研问题的思考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
女教传统
学科建设
女性主义
-
描述:
讨论中国女性学的教学与研究问题,不仅要把它置放在当下全球化的女性学教研风潮中,而且要把它置放在近百年来中国女性解放的特殊历程与话语环境中,尤其是要把它置放在古来有之的女教传统的因素中,才有可能更准确、更到位地认识并解决女性教研与学科建设、女教传统与女性现代化、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行之有效的现代女性学教学体系。
-
妇女/性别研究主流化问题刍议——从女性文学研究进入高校学科体系谈起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化
妇女/性别研究
女性文学
-
描述:
尽管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妇女/性别研究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推进是成功的,但仍面临着一个重大瓶颈困境,即学科设置和社科规划与之不配套.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将影响到女性/性别研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因此,社科规划与学科体制关系到女性/性别研究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