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李鸿渊,张红】搜索到相关结果 25 条
-
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美学转型
-
作者:
李鸿渊
张红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妇女解放
新淑女
才子佳人小说
佳人
-
描述: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知识阶层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要内容,并塑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完美的佳人,不但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贤淑,而且才智、胆识过人,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可以说,佳人形象是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美的高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女性形象美学风貌的转型。
-
简析李清照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红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女性形象
-
描述:
婉约词正宗李清照,其词作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最突出的一点是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她的作品字里行间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更是技高一筹,用白描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
-
顾长卫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张红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顾长卫
女性形象
边缘
-
描述:
电影《孔雀》《立春》《最爱》被称为顾长卫的“时代三部曲”。导演用这三部电影展示了大时代变迁中小城镇女性不断挑战传统束缚、渴望逃离现实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对于自我、梦想、生活的坚守与追求。电影通过寓意深刻的意象和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展示了特定时代下女性失落的人生,而且表达了导演对边缘人物的人文关怀。
-
吴兰徵《绛蘅秋》研究
-
作者:
张红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绛蘅秋》
改编
《红楼梦》
思想意义
吴兰徵
艺术特色
-
描述:
在清代众多红楼戏中,吴兰徵的《绛蘅秋》传奇别具特色。这不仅因为吴兰徵是清代红楼戏中唯一一位署名的女作家,更因为《绛蘅秋》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对《红楼梦》进行改编。吴兰徵的再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闺阁女子对《红楼梦》的接受和理解,清代才女的思想状况与情感倾向。吴兰徵(1776-1806),新安婺源人,其夫为姚鼐门人俞用济。吴兰徵性情温婉贤淑,颇具天赋和才情。著有《抚秋楼诗稿》、《抚秋楼杂著稿》、《抚秋楼词稿》、《绛蘅秋》传奇,均收入于《零香集》中。另有《三生石》传奇三十六出,未见流传。论文主要立足于对《绛蘅
-
倾听来自边缘的声音:当代彝族女性汉语诗歌研究
-
作者:
张红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真谛
彝族女性
母族情结
汉语诗歌
-
描述:
彝族女性文学的兴起表明了彝族女性本身告别由“他者”代言的时代,进入一个自我言说、自我表述的历史新阶段。当代彝族女性汉语诗人拥有“彝族”这一特殊的身份,使这一群体的写作更是具有自己独到的意义。她们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女性纤细的触觉、温婉的情怀,使其作品充满特殊的韵味,也为中国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审美内容。她们的诗歌不但有本民族的诗歌传统,同时她们又以自己对汉语和外来文化的学习为本民族的诗歌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不断更新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完成着本民族的文化现代转型。第一章通过对诗人巴莫曲
-
左翼电影文学女性形象的意义
-
作者:
张红娇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群体
中国电影发展史
左翼文艺运动
妇女解放思想
女性命运
渔光曲
人物画廊
左翼电影
启蒙话语
电影主题
-
描述:
1930年代左翼电影文学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产生于民族存亡之际,以大都市上海为中心进而影响到全国。左翼电影文学中的女性群体是值得关注的,电影剧本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她们成为左翼电影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左翼文艺思想、"五四"启蒙话语和妇女解放思想在左翼电影文学女性身上都有呈现,社会中各种矛盾也通过女性形象反映出来,这些女性形象对于社会的意义也值得关注。
-
论小说《远航》中的解构
-
作者:
张红芳
来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解构
《远航》
自我发现
-
描述: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
-
作者:
张红蕾
来源:
现代阅读(教育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棠花
西花厅
教学设计
-
描述:
本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选自 1997 年 3 月 5 日《人民日报》,作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女士。1988 年 4 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观花后三次口述往事,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作者睹物思人,借西花厅再次开放的海棠花,追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刻怀念与敬爱,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与革命情怀。
-
批评的滞后:兼谈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
作者:
张红平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体验
女性文学批评
新时期
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
女作家
人生体验
新时代
社会学
献身精神
-
描述:
新时期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的殿堂上取得显赫的一席之地,是由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使过去的历史得到重新审视;更由于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的女作家们,用严肃的态度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体验进行深切探讨和真切表现而创作了硕果累累的文学作品所致。妇女问题的探讨本是社会学的课题。但在我国社会学中,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却在文学作品中被女作家们尖锐提出,并大量描述。这样中国的女性文学就被赋予
-
女性编剧视角下女性形象研究:以六六电视剧为例
-
作者:
张红革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编剧
女权主义
六六
女性形象
电视剧
-
描述:
本文以六六编剧的电视剧为例,来具体分析女性编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叙述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试图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女性自我意识的存在,消除女性作为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的传统观念。本文结合以往的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运用传播学、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等学科思想,从叙述者性别意识、叙述的女性形象和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来论述本文,首先是叙述者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和女性叙述者叙述视角的不同来分析叙述主体对话语权的把控,不同的性别意识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女性形象也由传统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