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李玲】搜索到相关结果 26 条
-
论夏洛蒂及《简爱》的教育思想
-
作者:
李玲
来源: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夏洛蒂
才能
教育思想
-
描述:
夏洛蒂在《简爱》中不仅塑造了新女性形象简爱,而且还提出了教育观。夏洛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才能,这种才能表现为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家庭教育要注重道德的培养,学校教育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女性写作困惑探析
-
作者:
李玲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文化
女性意识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写作已成为一种话语机制,然而其内涵至今仍含混不清。我们有必要从作家性别、艺术风格和女性经验等方面对女性写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探讨其本质所在:女性写作应以女性性别为前提,以女性独立的人格为基础,以鲜明的女性意识为旗帜,对几千年来的人类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在一种新的女性观上重新改写女性形象、女性命运,展现女性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存在。
-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
作者:
李玲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男权立场
现代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对《围城》、《骆驼祥子》、《北京人》等经典文本的重读中 ,分析中国现代男性叙事文学在恶女人形象塑造中所表露出的男性对女性主体性的憎恨与恐惧。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往往把主动型女性妖魔化 ,把女性主体性诬为是对男性主体性的压抑 ,并且拒绝同情主动型女性的生命困境 ,以喜剧的态度丑化、嘲弄主动型女性 ,从而把试图僭越封建女奴道德的女性诽谤为谋夫、欺夫的恶女人。这背叛了从精神上解放妇女的现代文化观念 ,回归于封建男权道德 ,从性别意识领域暴露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缺陷
-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
作者:
李玲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小说
男性中心意识
巴金
女性形象
-
描述:
巴金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小说,常常在价值取向和艺术思维两方面呈现出漠视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天使型受难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赞美盲目从夫、泯灭女性主体意识的封建妇德;在圣女型革命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把女性抽象化为男性精神拯救过程中没有女性生命实感的革命符码、性别符码。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暴露出了中国现代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在性别观念上现代性不足的致命缺陷。《寒夜》等后期小说中,巴金克服了这一缺陷。
-
天使型女性:男性自我拯救的道具
-
作者:
李玲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男性中心意识
革命
女性形象
-
描述: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温柔、纯洁、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天使型女性形象,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时代依然蒙昧从夫的封建妇德典范。她们所尊奉的奴性化的爱的哲学,慰藉着受难中、奋斗中的男性主人公;她们受难甚至于死去的悲惨命运,成为男性叙事控诉罪恶社会、封建家庭的有力证据;她们的出走、新生,表达的也只是子辈男性、受压迫阶级男性拯救自我的希望。文学作品中天使型女性形象的存在,独独遮蔽了女性自己的生命经验,失落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这从性别意识角度暴露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价值缺陷。
-
《围城》的男性偏见
-
作者:
李玲
来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男性偏见
女性形象
-
描述:
《围城》在塑造鲍小姐的形象时延续的是传统男权文化既消费女性欲望又鄙视女性欲望的思路。在塑造苏文纨、孙柔嘉等形象时,隐含作者又放任笔下的人物,对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提出种种不公平的指控,并运用作者和叙述者的权威剥夺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围城》的男性偏见由于与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尤其富有遮蔽性。
-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与海明威的妇女观
-
作者:
李玲
来源: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姓形象
海明威
妇女观
-
描述:
从海明威刻划两类女性形象 ,简述了海明威的复杂矛盾的妇女观 ,以及从海明威个人生活经历、所接触的女性中揭示海明威复杂矛盾的妇女观的成因。
-
劳特累克绘画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研究
-
作者:
李玲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劳特累克
绘画
女性形象
-
描述:
劳特累克是十九世纪末法国画坛上一位重要而特异的天才画家,在艺术生命的长河中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那样短暂。他用自己的努力与探索创造了既行于传统艺术之上又紧跟时代的绘画风格,开启了一个艺术时代的审美变化。生活与艺术密不可分,劳特累克结合自身独特的人生历程和艺术追求,以尖锐写实的笔触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堕落与悲哀,成为世纪末巴黎夜生活的出色描绘者和时代见证人。同样,他的艺术作品不仅让他名震一时也使他的生命得到强化和延续。劳特累克以自身忧郁而颓废的精神特质和当时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使其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
-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批评
-
作者:
李玲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
描述:
“十七年”电影(1949—196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留给电影史最深刻的记忆。女性在经历了长达几千年被忽视的痛苦过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她们的春天,成为了被表现、被关注和被书写的对象,她们一扫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悲惨、消极、弱小的性情,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在主流意识形态下承载了体现独立女性意识的表现功能,因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以及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女性形象在特殊历史阶段下类型化的艺术特色,通过分
-
易性冲动与男性立场——《蚀》与《野蔷薇》中的性别意识
-
作者:
李玲
来源:
矛盾研究——第七届年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陈建华曾精辟地分析了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与现代时间意识之间的关系,指出茅盾的《蚀》、《虹》等早期小说"一再试图构筑‘时代女性’与‘大一统’的理想时间之间的和谐幻想,却一再遭到他的记忆及女身‘欲望语言’的反叛而失败。"~①既然"女身‘欲望语言"’有碍于作家整合起理想的时间意识,但他还是不可遏止地把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核心点,这背后必有作家潜意识中的性别心理,需求在起作用,"女身‘欲望语言"’,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