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妇女理论的文化学思考(给在妇联工作的同行)
作者: 李晓明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对妇女理论的文化学思考(给在妇联工作的同行)
《扶桑》的人物表征与东方主义文化对应
作者: 李晓华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对应   《扶桑》   东方主义   叙述者   后殖民主义理论   “被看”   文本   人物表   严歌苓   文化帝国主义  
描述: 严歌苓在海外华人作家中颇负盛名,2002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的《扶桑》①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从1996年国内出版以来,不断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以往研究文章中,对作品的阐释注重作者的视界或原创的视界,通常着眼在三个层面:其一,从表层把《扶桑》定位为单纯的移民文学或女性文学,“《扶桑》不仅直面新移民人生,而且有对早年浪迹到美洲大陆华人女人传奇性经历的内心困惑探索,颇富隐寓性。”②其二,从中性层面解读为“跨边界经验的文本”,“在性别、国别、文化的边界之间寻找涵容更多更深的经验感受的叙述领域,我
第二次妇女运动对美国政治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作者: 李晓阳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参与   妇女运动   妇女组织   性别差异  
描述: 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突飞猛进,妇女的独立意识逐步觉醒,第二次妇女运动也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后在美国社会大规模爆发。在国家层面,与第一次妇女运动相比,第二次妇女运动的影响力扩大到美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美国妇女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层面上,第二次妇女运动开始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响应,美国妇女运动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相比第一次妇女运动,美国第二次妇女运动提出的斗争诉求具备更多的进步性。首先,在斗争方式上,第二次妇女运动开始走向独立自
萧红、迟子建文学创作比较论
作者: 李晓飞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作家   文学比较   文学创作   萧红   女性文学   迟子建  
描述: 内容提要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学传统,涌现过大批的文学人才,在这个作家群体中,于新时期被批评家作比较最多的两位作家莫过于时隔半个世纪相继从北大荒进入都市的萧红与迟子建,她们同样受北国风光的文化滋养,在选题、文体、风格上有着许多
男性叙事中的女性“默言”——谈莫言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声音
作者: 李晓丽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失声”   “禁言”   莫言小说   女性声音   “假言”  
描述: 莫言中短篇小说叙事中女性声音有几种特殊形态:第一,美人"失声"。部分女性人物在莫言小说中被剥夺叙事权力,失去话语权,这时女性成为无言的"物"或非理性的象征,表现出男性对女性欲望想象的矛盾心理。第二,藏在"匣子"里的声音。在《金发婴儿》等小说中,女性以"假言"的方式隐匿自己的真实情感,传达出在男权文化语境中女性言说之艰难。第三,女性被"禁言"。莫言的部分小说中,女性话语若符合男性的性别期待,则给予发声权力,否则,要么被禁言,要么人物承担悲剧的命运。莫言小说中这些女性叙事声音的处理,呈现出男性写作的性别潜意识
试分析福克纳笔下的两个女性人物——莉娜和爱米丽
作者: 李晓娜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月之光》   《献给爱米丽的一枝玫瑰花》   美国南方  
描述: 本文主要分析比较福克纳笔下的两个女性人物——《八月之光》中的莉娜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枝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两位女性人物有着类似的境遇,都想摆脱束缚,都渴望真挚的爱情,但是由于她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追求爱情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使她们具有不同的结局。这两篇文章中,福克纳都表示出对这种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的赞扬,和对女主人公遭遇的同情。通过描写南方妇女命运的悲剧,福克纳批判男权社会,表现出对逐渐衰落的南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欣赏和骄傲的态度,同时试图为南方妇女探索正确的道路。
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与女性人物对比分析
作者: 李晓琴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硬汉   海明威   女性  
描述: 海明威以擅长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然而细品他的作品之后,不难发现海明威从未忽视对女性的关注。虽然海明威作品中很少出现女性,但他却以超越男权或女权的视角,以两性对话的方式洞察这个世界。
浅析《菊花》中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形象
作者: 李晓梅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莉莎   小说《菊花》   人物形象  
描述: 《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里勤劳能干、向往自由生活、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人物形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本文对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加深读者对这一艺术形象的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走进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精神小屋―试析《到灯塔去》所诠释的女性现和生死观
作者: 李晓燕   来源: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拉姆齐夫人   莉丽•布里斯科   生死观   伍尔芙   女性现  
描述: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从女权主义视角着力打造了两个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和画家莉丽•布里斯科。前者集中了博爱宽厚、甘于吃苦的女性气质,后者体现了作者独立自尊、知性超脱的女性观念。这两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构建了一座理想的20世纪女性的精神小屋,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现状的独特反思及其独到的美学观和人生观。虽然这座精神小屋由于设计者伍尔芙本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脆弱的身心条件,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但它浓缩了英国上层中产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段动荡时期的精神世界,反映了英国的社会和文化,蕴涵着作者的社会历史
论庐隐小说的情感维度及其审美价值
作者: 李晓峰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愉悦   悲哀   恋情   审美价值   女性  
描述: 庐隐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是男女恋情。她笔下的知识女性有青春的欢乐,有对爱情(包括同性恋)的憧憬和向往,而爱情的缺憾又使她们忧郁、悲哀、痛苦。她们对婚姻生活普遍感到失望甚至恐惧。庐隐从对社会人生、女性命运的认识以及自身经历的深刻体验出发,把女性人物的情感设定在愉悦——悲哀的维度上,使小说具有凄美的艺术价值。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