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白雪公主后传》——后现代社会男性地位与女性主义思想觉醒的冲突
作者: 朱丽芳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雪公主后传》   男性地位   女性主义思想  
描述: 《白雪公主后传》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的颠覆,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该时期是美国女性主义崛起的时代。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这种思想的崛起令男女双方都感到迷茫,男性地位与女性主义思想觉醒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迸发,但在男权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女性仍然摆脱不了充当男性"附庸"的悲剧命运,这也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白雪公主后传》
作者: 朱丽芳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白雪公主后传》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的颠覆,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该时期是美国女性主义崛起的时代。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这种思想的崛起令男女双方都感到迷茫,男性地位与女性主义思想觉醒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迸发,但在男权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女性仍然摆脱不了充当男性“附庸”的悲剧命运,这也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王仁华工笔戏曲人物画作品赏析
作者: 朱丽娟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物造型   王仁华   工笔戏曲人物  
描述: 在品味王仁华的精美画作时,我们可以发现她从中央美术学院研习回来后,开始在画面中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京剧戏曲的符号,并将其与现代青年女性形象相融合,从而使语境的表达更加深刻,以小见大,写形传神。但这种深刻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艺术家求索心灵所达之境的巧妙揭示。
闰土银项圈的心理意象
作者: 朱丽丽   来源: 商业文化(学术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意象   银项圈   闰土  
描述: 鲁迅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善于运用具有特殊意象的"道具"来烘托主题,增强人物和情节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例如《风波》里的小女孩六斤本来具有天生的反叛精神,但是在小说结尾鲁迅写道"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于是又一个被封建思想征服并将继续被摧残的女性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里的"双丫角(向上而反叛)、一支大辫子(下垂而温顺)、十八个铜钉的饭碗(破而未毁的封建制度)"都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同样,在《故乡》这个
男性欲望召唤下的古代美女形象
作者: 朱丽丽   来源: 商业文化(学术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女形象   欲望权   物品化   代偿性  
描述: 以《金瓶梅》女性形象的出现彻底沦为满足男性性欲的艺术代偿[1],中国古代美女形象的不断演变其实是男性欲望与欲望权不断膨胀的产物。文学尽管是属于作家个人的思维活动,但是素材却来源于现实生活,无疑作品中所描写的美女形象是符合普遍男性的需求。
用"五四"精神写革命:谈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
作者: 朱丽生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加恋爱”   独立   束缚   信仰   丁玲  
描述: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成就极高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风格多样,主题深刻。她在创作初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后,为适应革命的需要和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潮写了一些"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出现补充了当时文坛的小说创作,更在新的高度上展现了女性群体在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的际遇。但是由于丁玲个人经历的欠缺,她的"革命加恋爱"小说在对"革命"这一时代主题的描写上显得单薄而肤浅,在其作品中"革命"所代表的时代内涵更多的表现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被束缚的独立的救赎。以"五四精神"来写革命是丁玲创作的"革命加恋
浅析哈代与米切尔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
作者: 朱丽娟   来源: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宿命   守护   逃离  
描述: 长篇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哈代笔下"不安分的享乐主义者"这一女性形象的代表。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她身上旺盛的激情,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另我们折服,同时让我们极易联想到世界文学史上另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飘》当中的思佳丽。但是,哈代笔下的游苔莎同米切尔笔下的思佳丽虽然性格相似却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文章正是试图分析两位经典女性形象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在边缘的弱者: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印象
作者: 朱丽丽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戚润物   20世纪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文本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女性身体  
描述: 被称为众语喧嚣的时代的20世纪90年代即将从我们的眼前滑落,女性写作是其中一道鲜亮的景观,它的蔚为壮观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女性写作在这个众语喧嚣的时代的声音是什么?每一个弱势群体或相对处于边缘位置的群体所耿耿于心的目的都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写作也不例外,它所处的弱势的边缘状态,固然成就了其独特的别具一格的写作姿态,因为“妇女写作会这样活跃和兴旺,是和她们所处的边缘位置有关系的”①,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女性写作又总是呈现出一种二元的背离状态;一方面是对于一切不公正与不平等的反抗与决绝,另一方面是挥洒不去的
浅唱低吟说女性
作者: 朱丽丽   来源: 写作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心理成因   创造性   心理探索   审美情感   文艺理论   女性写作   写作心理   女性文学   思维特质  
描述: 眼光独到,一唱三叹,宛如一曲优美的江南民谣。这就是我读完韩健敏女士《神秘的空间——女性写作心理探索》(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后的感受。在众多的女性文学论著中,作者独具慧眼,从女性写作心理着手涉及这个热门话题,令人耳目一新。从这个别致的角度出发,作者对女性写作心理成因、思维特质以及审美情感都给予了细腻的分析,提出了不少新颖的创造性意见。令人最感兴趣的在于,此书
《美国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朱丽蒙   来源: 文学教育(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   本我   超我   女性  
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本我、自我、超我的集合体。当这三方面不平衡时,人格就会扭曲,就会感到痛苦。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中描写的女性也不例外。女性这一身份与人格结构的三方面相互交织,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美国,展现了女性"美国梦"的破灭。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