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建功立业 创造美好新生活
作者: 孙静   来源: 中国交通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全国代表大会   时代新女性   女职工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建功立业   交通系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妇女组织   创造美  
描述: 建功立业 创造美好新生活
女性为何对MBA说『不』
作者: 孙亦彤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非营利机构   入学机会   职业顾问   商业领域   美国妇女   女性学   福特基金会   数学技能   错误认识   女毕业生  
描述: 女性为何对MBA说『不』
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女性
作者: 孙萌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结构   性格特征   西方电影   东方女性   女性形象  
描述: 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女性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之比较
作者: 孙立新   来源: 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中国形象   俄罗斯文学   女性文学  
描述: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和亲情关系。第一阶段 ,是封建桎梏下的觉醒阶段。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旧时代的印记使她们无法真正求得自身解放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解放问题。第二阶段 ,是不幸命运的抗争阶段。她们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识。但她们把对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看成生活的全部内容 ,一旦失去了它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 ,这就注定她们的叛逆必然陷入失败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第三阶段是从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阶段。这类
调整心态 塑造银行女性新形象
作者: 孙影   来源: 中国金融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综合素质   心理误区   银行   中国   女性形象  
描述: 调整心态 塑造银行女性新形象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中的“牡丹情结”
作者: 孙辉   来源: 甘肃民族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州型“花儿”   西北民歌   菲勒斯中心主义   女性潜倾   “牡丹情结”   精神分析学   成因   女性形象   心理学分析   类型   洮岷型“花儿”   集体无意识  
描述: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中的“牡丹情结”
弱势女性与当代文化书写
作者: 孙桂荣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弱势女性   改写   遮蔽  
描述: 在目前以时尚性和消费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大众文化书写格局中 ,弱势群体中的女性形象被不同程度地遮蔽着 ,传媒中出现的弱势女性也时有改写现象发生。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要关注底层妇女的命运 ,并提倡一种整体与差异并举的女性研究观
茨威格精神世界的曲折表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读
作者: 孙岩梅   来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世界   茨威格   陌生女人  
描述: 茨威格·斯蒂芬创作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并不是如一般论者所指出的观照表现激情的力量 ,并给这些富有牺牲精神的女性以关怀和悲悯。作家所真正关怀和悲悯的客体恰恰是作家自我 ,即作家在文本中虚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言人 ,通过女性话语的潜在转换以实现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及内在精神世界的曲折表达
女性文学:狂欢于“私人化”写作的坚冰上
作者: 孙秀昌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私人化”写作   意义   局限   女性文学   出路  
描述: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私人化”写作,有其合法的本土语境和全球语境。它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发展,丰富了文学的话语表达,更新了文学批评观念,拓宽了意义生成的空间,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但由于“私人化”写作不断向“欲望化”、“肉身化”滑落,导致了审美价值的畸变,并陷入商业操纵和男性窥视的双重陷阱,从而走向了女性解放的反面。
女性形象的诞生
作者: 孙燕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他者   生态女性主义   两性伦理   形象塑造者   女性形象  
描述: 他者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不是他者现实本身,而是形象的塑造者和表现者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价值取向、理解、欲求创造出来的。在此意义上,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经由型塑者的意识过滤后的产物,是呈载着型塑者自身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欲望的混合物。这种形象源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是为两性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一种语言性表述。而这种对现实的表述决不等于现实,它负载着大量的文化意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本文拟从形象的塑造出发,从形象学的角度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