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弗洛伊德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影响
作者: 葛阳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   女性形象  
描述: 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沈从文、郁达夫、郭沫若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在创作中表现了环境对人性的压抑。而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所创作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对这种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张爱玲对这些悲剧女性形象的创造可以说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
当代女性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作者: 赵树勤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   女性文学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复归并取得辉煌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女性作家,她们在性别意识觉醒的同时找到了弗洛伊德主义作为自己最为契合的理论资源。当代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黑暗大陆"的守梦者;创伤经验与童年固结;变态心理的艺术聚焦。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欲望女性
作者: 徐琼琼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道主义   激情   精神分析学  
描述: 茨成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尤以对遭遇激情的女性的内心描写的把捏而独树一帜,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无不张扬了他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给其创作不可磨灭的影响.
穿越“神秘”的女性极地——徐小斌小说创作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作者: 唐春兰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精神分析学   神秘文化   徐小斌  
描述: 在二十世纪晚期全球化的大语境下,中国女性文学作为一种存在,包含与整合了诸多的文化事实。女性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蜕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世界对女性主体的强制性规约而产生分裂。女性文学作为女性生命轨迹的文化载体,体现着中西、传统与现代冲撞的文化事实在女性身上的投射以及女性自身的冲突与抗争。女性文学在与男权中心文化对话的过程中,也在向自我的纵深处发展。 《穿越“神秘”的女性极地——徐小斌小说创作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一文试图以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主要理论武器,深入到文本内部,挖掘在当下价值多元
论克里斯蒂娃的新女性主义
作者: 高宣扬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符号论   个体性   异质性   精神分析学   女性主义  
描述: 克里斯蒂娃的思想超越了同时代各种女性主义,不再单纯探讨“性”的问题,而是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广阔视野,特别从她的新型精神分析学和符号论的角度,集中研究女性在人类文化创造事业中的特殊贡献,通过具体个别的女性形象,包括杰出的女思想家、文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范例,通过“母亲功能”和“女性效果”的特殊的象征性意义,展示人的个体性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多重异质性,为21世纪人类文化重建事业提供崭新的人文主义基础。
论克里斯蒂娃女性主义新视角
作者: 刘芳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符号论   个体性   异质性   精神分析学   女性主义  
描述: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r Kristeva1941-)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她生于保加利亚,后移居法国。自60年代成为法国符号学运动的领先人物以来,在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解构主义等领域均有建树,提出了“解析符号学”、“互文性”、“记号话语”等原创性术语,在西方学术界享有巨大的声誉,被称为是“当今最伟大的法国思想家之一”。她的每一种理论都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方法,并具有透视西方社会的文化特征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解构倾向。但是,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克里斯蒂娃归入当代女性主义思想家
《精神病患者》里的梦幻、欲望与凝视:精神分析学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作者: 顾振华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   镜像阶段   精神分析学   窥视癖   认同   恋物癖  
描述: 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借助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的主体理论,可以更好地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在希区柯克导演的经典电影文本《精神病患者》中,充斥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元素:恋母情结、镜像阶段、认同机制、窥视癖和恋物癖。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中的男性/女性形象可以阐述精神分析学对电影美学的重要影响。
《精神病息者》里的梦幻、故望与凝视-精神分析学对电影典学的影响
作者: 顾振华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像阶段   精神分析学   窥视癖   认同   精神病患者   恋物癖  
描述: 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借助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的主体理论,可以更好地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在希区柯克导演的经典电影文本《精神病患者》中,充斥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元素:恋母情结、镜像阶段、认同机制、窥视癖和恋物癖。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中的男性/女性形象可以阐述精神分析学对电影美学的重要影响。
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作者: 詹虎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祥子   精神分析学   解读   老舍   《骆驼祥子》  
描述: 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分析祥子与虎妞、小福子、夏太太3个女性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祥子面临她们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结构,并透析祥子心域中力比多投射、反向表现、阿尼玛原型及其集体无意识、认同与对象丧失性认同等心理运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态势,是解读祥子人格异化、呈现人类心理发展某种趋势与规律的关键。
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取向
作者: 刘杰   张瑞红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剧中人物   残酷竞争   艾丽娅   如原   人物角色   女性角色   英雄人物   叙事结构   精神分析学   本质主义  
描述: 《权力的游戏》这部电视剧是在《冰与火》这部小说的基础上而改编的。争夺“权力”作为这部电视剧的主线,以此为主线展开故事使剧中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正如原作者所倡导的一样,在权力斗争中,根本不存在永远的赢家,只有争不完的权力、打不完的仗。在一个富有竞争意识和权力争斗的背景下,女性边缘化、弱势群体的形象会有所提高。但秉持着本质主义立场的女性则认为,这样的个人主义与残酷竞争正是在凸显男性的价值,并不能体现出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