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性和“十七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孙梅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性
十七年文学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
描述:
"十七年"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划时代变化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一套特殊的规范方式,这套规范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学建构现代性话语的特殊性和曲折性.该文通过对"十七年"小说中女性现象的分析,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考察这一时期女
-
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追求
-
作者:
孙丽玲
来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孙犁小说
独特风格
审美追求
女性形象
-
描述:
孙犁是解放区文学中最擅长描写女性的艺术家 ,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同期作家塑造的女性相比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以青年女性为主 ;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 ;具有艺术形式的诗意美。这种特殊的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塑造 ,与作者的家庭出身、个性气质、情感经历和审美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
从曹禺戏剧两类女性形象看其创作心态和审美风格的变化
-
作者:
孙丽玲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风格
创作心态
魔女
曹禺
女性形象
天使
-
描述:
曹禺戏剧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 :“魔女”和“天使”。“魔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早期追求原始生命力、回归自我、反抗压抑的情欲 ;“天使”形象反映了作者后期回归传统、逃避自我、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两极化女性形象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生命之美”转为“爱情之美” ,从热烈激荡转为平淡深沉。这是西方审美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作者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
-
完美的女性形象——析《永别了,武器》中女主人公凯瑟琳
-
作者:
孙莉娜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武器》
战争题材
女性形象
海明威
《永别了
-
描述:
完美的女性形象——析《永别了,武器》中女主人公凯瑟琳
-
浅析《我的安东妮亚》的叙述风格
-
作者:
孙晓青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比
双重主线
叙述视角
叙述
-
描述:
薇拉·凯瑟在创作上经常进行大胆尝试而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叙述魅力。《我的安东妮亚》是凯瑟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由于其独特的表达风格而得到加强。凯瑟在这部小说中利用视角作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发展双重主线,利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安东妮亚自强不息的拓荒者女性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越过封建礼教的藩篱,跨上自由幸福的骏马——《墙头马上》的浪漫主义精神诌议
-
作者:
孙立恒
来源: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千斤
叛逆
浪漫主义精神
-
描述:
《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的著名爱情喜剧。它以活泼欢快的笔调塑造了李千金这一个性鲜明的年轻女性形象 ,她率真泼辣、敢做敢为 ;她追求爱情幸福 ,敢于私奔。其一言一行无不折射了对封建礼教的勇敢反抗、对个性自由和生命欲望满足的热情渴望 ,以及对独立人格和女性尊严毫不妥协的捍卫 ,从而彰显了清新的浪漫主义精神
-
一个不该被忽视的人物——论《项链》中福雷思节夫人形象
-
作者:
孙亚军
蔡长青
来源:
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福雷思节夫人
贪婪
主题
-
描述:
莫泊桑《项链》中的福雷思节夫人长时间为人们所忽视,本文拟从分析这一女性形象入手,从而进一步探讨《项链》的主题。
-
热女:洋场都市里激进的女权实践者——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一类人物
-
作者:
孙国华
来源: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感觉派
女权实践者
热女
洋场都市
新性道德
-
描述:
新感觉派作家塑造的“热女”群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人物的特殊类型。热女是洋场都市里激进的女权实践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洋场都市日臻西化,欧风美雨加速中国都市男权制社会“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新性道德理论嫁接在妇女解放运动上造就了“热女”这一类都市新人。新感觉派作家把热女推上文学舞台的一大意义,正在于通过准确把握和展示一类新的现代都市女性在情爱与性爱上女权意识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拓展了新文学所开创的“妇女解放”的主题。
-
拓女性写作天地,谱女性话语篇章---从《叔叔的故事》、《长恨歌》看王安亿小说中女性话语的建构
-
作者:
孙惠欣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叔叔的故事》
《长恨歌》
女性经验
女性小说
女性话语
王安忆小说
话语篇章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王安忆的小说擅长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女性的人生经历及她们的内心困惑、抗争,以突现女性的价值意义。她的小说《叔叔的故事》、〈长恨歌》,从女性经验出发,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建构着女性话语,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成功地实现了反男性叙述。
-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沉沦”——《红楼梦》与《家》中的女性形象透视
-
作者:
陈建微
孙良好
来源: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
生存价值
自我意识
《红楼梦》
悲剧女性
-
描述:
巴金的《家》与《红楼梦》有着很大的相似与相近之处,尤其是其中一些悲剧女性的经历与命运:鸳鸯与鸣凤,黛玉与梅芬,宝钗与瑞珏.历来人们都认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与封建家族制度,男尊女卑与婚姻包办等结果.但从女性批评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们自身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生存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