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创作的非宗教哲学因素
作者: 韩素玲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姚莫愁   时代印记   《京华烟云》   文学作品   女性人物形象   女性命运   圣约翰大学   宗教哲学   中学教育  
描述: 本文从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女性命运的安排来分析和解读林语堂一生受到的教育、影响他的各种人生经历和文化现象、作家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创作者创作的目的性等非宗教哲学因素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一、林语堂其人、作品及主要思想渊源简介林语堂受教育经历可以分为启蒙时期父亲的家庭教育,厦门的教会学校寻源书院的中学教育,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英文、宗教和哲学教育。在经过短暂
爱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山羊“弗洛拉”寓意解读
作者: 韩军娥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原型   人物形象   女性  
描述: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以短篇小说见长。她的作品多关注女性人物平凡生活中的成长,挣扎,自我探索。短篇小说《逃离》中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迫于现实压力选择逃离,最终又回归现实的一个平凡女性的故事。主人公卡拉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幻灭过程,始终伴随着山羊“弗洛拉”的出现。本文试图从神话原型角度对比和解读《逃离》中的山羊“弗洛拉”寓意,讨论门罗作品中动物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浅析简·奥斯汀的女性性格——以《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为例
作者: 韩娟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性格   女性  
描述: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小说。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通过对女性人物的着装、语言、思想、举止等细腻的刻画,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大多数女性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地位观、恋爱婚姻观,从而突显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所具有的当时普遍的女性特征,以及其特有的性格特征。作者以这些特征为引线,叙述了伊丽莎白的“曲折”恋情和圆满结局,从侧面折射了作者的感情经历、社会感悟和婚姻原则,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平等爱情的期盼、对自己幸福的寄托。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喧哗与骚动》的解读
作者: 韩彩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喧哗与骚动   女性主义视角   凯蒂   威廉·福克纳   家庭   人物形象   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人物  
描述: 一、小说《喧哗与骚动》简介《喧哗与骚动》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福克纳是一位在文学界非常闻名的并且享有一定地位的作家,曾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发表于1929年,是威廉·福克纳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稚气的色空 成熟的妙常
作者: 韩冬青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戏曲学院   成熟   《思凡》     花旦   演员   表演   女性人物  
描述: 《孽海记·思凡》中的赵色空与《玉簪记·琴挑》中的陈妙常,传统上同由闺门旦行当应工(当然《思凡》也有由花旦应工的演法),在扮相上也相差无几,如果演员不具备一定的表演素质和表演功力,演来会使两个角色有
《红楼梦》女性观的审美意义
作者: 韩丽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悲剧   女性形象  
描述: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它在艺术上的成就,特别是女性人物的刻画上突出展现了作者的历史进步性。本文从审美角度来分析《红楼梦》女性观的深层次内涵,以便于更好的把握作家作品。
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斗争:《第十二夜》中女性主义的言语行为分析
作者: 韩朝丽   来源: 海外英语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   《第十二夜》   女性主义  
描述: 奥斯汀认为,说话即在行事[1]。因而,文学作品语篇中的说话行为与严肃话语中的说话行为是没有区别的。该文拟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第十二夜》,通过对剧中女性的言语行为的分析引出人物话语背后
海派作家笔下的肺结核病人
作者: 韩冷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阉割焦虑   海派小说   病态美   现代性   肺结核  
描述: 从西方浪漫派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浪漫的肺结核疾病意象,多表现在女性人物身上,而男性患者则被描绘成暴躁、肮脏和可怜的。关于女病人海派作家延续了林黛玉病态美的传统审美旨趣。同时,病人形象是男性知识者无法改变生存处境,无力抢夺心爱的女性的一种阉割焦虑的心理体现。张爱玲塑造了一个异质的女肺结核病人的形象。川常不仅仅是作家弃儿情结的反映,它反映了新女性在独立之后无所依托的孤独感。
一群自我放逐的另类与逃亡者
作者: 韩曦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田纳西·威廉斯   美国戏剧   男性群像  
描述: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塑造了一群自我放逐的男性群像。他们或是生活的失败者,或是感情畸零的同性恋者,或是被生活主潮冲刷到边缘的另类,或是沉迷于幻想中的行吟诗人。这些男性人物在与女性人物的对峙中,在责任与荣誉面前,往往选择了逃亡。剧作家通过对这些男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国现代文明弊病的厌弃。
《培尔·金特》中的艾性对培尔·金特“自我”的影响
作者: 韩路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培尔·金特   自我精神   易卜生   女性  
描述: 《培尔·金特》一剧中影响培尔·金特“自我精神”的因素有许多。这些有的让培尔·金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有的则改变了他的命运。剧中的女性对培尔·金特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奥丝、英格丽德、索尔薇格、山妖公主等女性人物,在剧中都使得培尔·金特或多或少从思想、命运上发生转变。这些转变所产生的结果与现实,则正是戏剧家易卜生给予观众所思考、讨论、探索的问题。
< 1 2 3 ... 15 16 17 ... 34 35 36
Rss订阅